首页 > > 8

《思想者》最早创作于1880年 最初名《诗人》

2014-12-03
来源:新京报

《思想者》

最早创作于1880年,原是《地狱之门》的一部分,最初被取名为《诗人》,罗丹博物馆策展人埃莱娜·马洛告诉记者,思想者,可以被看成是但丁,也象征了所有的艺术家、诗人、创作者。

《思想者》在大型雕塑《地狱之门》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同时,自1888年起开始单独展览,并且因此而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作品。1904年,该雕塑被放大,拥有大型的尺寸,使其更受欢迎。这个男性形象沉浸于自己的思想中,但他魁梧的身材仍然表现出了强大的行动能力,因而成为了当时最著名的雕塑之一。

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1880年,罗丹收到了来自负责艺术的国务秘书的预订,为即将在原审计法院所在地兴建的装饰艺术博物馆设计一座大门。门上要装饰以“表现《神曲》内容的浅浮雕”。罗丹将注意力集中在这部文学作品最灰暗的部分:“地狱篇”。在这件纪念碑式的艺术品中,以两百多个堕入地狱中的人物为主,浓缩了雕塑艺术中从浮雕到圆雕的几乎所有语汇,传统意义上的人类情感得到宣示。

马洛指出,由于雕塑造价太高,装饰艺术博物馆这座大门最终没有做成,但《地狱之门》成为罗丹一生不停创作的作品,且成为其灵感源泉。由于《地狱之门》雕塑原作体量过于庞大,此次仅展示罗丹制作的三个雕塑局部(地狱之门门楣石膏原稿)与缩小版的第三稿。

卡特琳娜·舍维约馆长告诉新京报记者,罗丹永恒艺术的魅力在于,在罗丹心中生命是雕塑形态的来源,他终其一生都在讲述人本身的故事。与此同时,罗丹雕塑强调的是表现力,强调人的激情和情感,“可以说在雕塑领域罗丹是表现力的奠基人。”

舍维约称《行走的人》创作出来后遭到嘲笑认为没有头,但罗丹却认为作品的每个部位都应该具有表现力,再说“人的行走并不需要靠脑袋”。这种对雕塑表现力的注重几乎也成为现代雕塑的一种传统,贾科梅蒂、德·库宁等都深受影响,都曾创作各自版本的《行走的人》。其中,2010年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中,贾科梅蒂《行走的人》拍出了1.043亿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贵艺术品。

1884年开始,加莱市政府委托罗丹创作纪念雕塑,这就是《加莱义民》。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中,一些加莱市民为拯救城市和同胞而英勇献身,为纪念他们,加莱市政府决定竖立一座雕像。作品强调了义士集体赴死的一面,原本加莱市预订的只有欧斯塔什·德·圣彼得一个人的雕像,而罗丹却让他在另外五位人物的拱卫下身着死囚服,脖套绳圈走向刑场。义士们没有被刻画成正气凛然的英雄,而是一群走向死亡的普通囚徒,他们流露出复杂,甚至于绝望的情感。(此次展出的为小稿。)

罗丹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院教育,三次报考美院都以失败告终。在其14岁时,他进入一所工艺美术的技工学校也就是未来的国立装饰艺术学校学习。埃莱娜·马洛告诉记者,罗丹属于自学成才,在卢浮宫内临摹了很多大师作品。

1877年,罗丹创作了人生中第一件最重要的作品,那便是《青铜时代》,“罗丹创作雕塑时并不靠平面、照片之类的,而是一定要看到真人,因为他要吸取到生命的能量才能创作。”

这件作品是以年轻的比利时士兵奥古斯特·奈特为模特。一开始罗丹被指责使用“实体翻模”进行塑造。但罗丹证明了自己雕塑精湛的塑形质量来自于他对人物的仔细研究,而并非真人翻模。“也正因为这次争议,让罗丹获得了广泛关注,并于1880年获得了《地域之门》的订单。”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

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

时间:即日至2015年3月22日

地点:国家博物馆

门票:50元

139件罗丹博物馆馆藏的罗丹作品,不仅让“思想者”重返京城,也囊括了《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地狱之门》《巴尔扎克》等几乎全部罗丹经典的作品。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的“永远的思想者——罗丹雕塑回顾展”让我们有了再度亲近罗丹的机会。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罗丹博物馆馆长卡特琳娜·舍维约称可以预见该展还能重现21年前在中国美术馆罗丹展出时的盛况,而“此次罗丹回顾展能为中国公众重新认识、了解罗丹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从20世纪初便闻名于世的罗丹(1840-1917)被誉为雕塑史上最伟大的肖像雕刻家、“现代的米开朗琪罗”。1993年一场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也让中国公众在国内看到了罗丹作品真容。如今,罗丹作品的豪华阵容再度来京。正如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指出的,对于罗丹展来说起什么题目都是困难的,因为“他在中国享有太高的声誉,罗丹的《艺术论》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而最后定为“永远的思想者”也是对罗丹永恒艺术魅力的致敬。

尽管时隔21年,中国民众接触了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展,但卡特琳娜·舍维约称她对国博的罗丹展还是抱以乐观态度,“我认为该展还将重现21年前的罗丹热,事实上此次罗丹回顾展能为中国公众重新认识、了解罗丹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让舍维约信心十足的或许也是此展特殊的布展方式。观众不仅徜徉在作品中,更似亲自置身于巴黎罗丹博物馆的故居、工作室、餐厅和花园之中,体味到罗丹从最初不被认可而最终成为一代大师的心路历程,“这次展览的特点是通过照片、多媒体的辅助手段再现了罗丹博物馆的原貌,可以帮助中国观众更好地进入到罗丹博物馆内。”

类似观众一进展厅看到罗丹的《思想者》就借用了罗丹博物馆内的场景。而在展览的尾声,依据原貌还原的罗丹餐厅便摆放着其作品《祈祷》,罗丹生前喜欢在餐桌上摆放自己的作品,一日三餐地面对,将作品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 馆长揭秘

《思想者》《加莱义民》已不能再翻制

罗丹美术馆创建于1916年,1919年正式对外展出。卡特琳娜·舍维约告诉新京报记者,借助在法国国内及国际举办罗丹作品展、出售罗丹青铜雕塑的原始版本,也让罗丹博物馆获得了一定的运营收入,“出售罗丹青铜雕塑的原始版本的收入占据我们博物馆预算的一半,除此我们的经费中还包括门票、博物馆商店内的纪念品、书以及利用罗丹博物馆花园举行活动所收取的租金等等。”

舍维约透露,依照法律规定,对于原始版本的翻制限制在每个版12件。如今,《思想者》《加莱义民》已不能再翻制。当然也有不少作品正在开启它们的翻制之路。舍维约还称,作为罗丹最后作品之一的《爱神》此前从未做过翻制,不过最近博物馆方面找到了手臂的模子,未来也有望得以翻制。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李健亚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