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6

從反腐熱詞看反腐新思維

2014-12-05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佘宗明 (特約評論員)

  自十八大以來,中央巡視組已完成四輪巡視,實現了對31個省區市巡視的全覆蓋。而隨著反腐被導入縱深化節奏,許多與反腐相關的詞彙也頻繁出現在公共視野中,如“打虎拍蠅”“周一見”“審判季”“中梗阻”等等,它們用語凝練卻意蘊豐富,在“概念沖擊”下,不斷刷新著公眾對腐敗現象、反腐動向的認知。

  11月4日,2014年中央巡視組第二輪巡視反饋情況向社會公布,“巡視清單”中又冒出不少新詞:“能人腐敗”“一家兩制”“山頭主義”“靠山吃山”“封閉式權錢交易”“架‘天線’搞‘勾兌’”“塌方式系統性腐敗”……

  巡視清單為何擅長“造詞”

  這些反腐熱詞的“原產地”,多是巡視組開出的各地腐敗問題“病曆報告”。而眼下其更新頻次加快,代謝周期縮短,對應的現實征象也很明顯:那就是腐敗呈現的新手段、新特點與反腐觸角靈敏化之間的角力,正漸趨白熱化,而在高壓反腐下,腐敗現象群裏的某些老問題、新花樣也漸次被揭露。

  像中央第五巡視組指出的:浙江省有些領導幹部“一家兩制”、利益輸送出現新的表現形式,手段隱蔽;第十二巡視組向江蘇省反饋的,有些黨委抓黨風廉政建設存在“掛帥不出征”現象,“能人腐敗”問題突出……既有新病又有舊症,問題可謂不少。

  反腐熱詞通常都是描述性的字詞,它們在表述上的指向性很明確,又具有高度概括性,劍指腐敗的內在肌理與外在表征,也能將腐敗置於“制度論”解釋框架下去解讀。反腐熱詞,其實就是對其共性特征的簡化提煉。“小官巨腐”“通奸”之類的熱詞,指涉的貪腐亂象從來都不是偶發性的,也絕非某地某部門獨有的腐敗情形,而是寄生在病象叢生的土壤之上,是制度漏洞的必然衍生物。

  例如,“能人腐敗”就因中央第十二巡視組向江蘇省反饋巡視情況時被重點提及,而一躍成為熱詞。它是新詞,卻是老問題:此次巡視清單對其濃墨突出,也將公眾的認知拉回到法治評判視野下——— 功過不能簡單相抵,“能吏”難以為“墨吏”洗白。

  下藥須對症,如果說巡視清單是病曆,新詞就是對問題的“把脈”:它不僅給多樣化的腐敗情形提供了對應的“概念模型”,更直接點明了問題背後的問題。很多反腐熱詞,糅合了民諺俚語與網絡化表達范式,增加了與腐敗情形、程度對應闡釋的通俗性,也為制度補缺提供了方向性的導引。

  熱詞昭示的反腐動機與動向

  反腐熱詞是解剖時勢的切片,它跟反腐形勢、階段、特征自然也有著共生性。所以反腐熱詞也在不斷變化:透過它,公眾也能看到反腐利刃對准的新目標,反腐動向體現的新思維。

  從早些年的“以權謀私”“帶病提拔”等反腐高頻詞彙,到如今的“能人腐敗”“小官巨腐”等新名詞的集中曝光,在縱向觀照下,公眾不難發現,熱詞的更替嬗變背後是反腐作業面的拓寬、容忍度的收緊、力度的持續加碼。

  還有些熱詞,勾畫的是反腐動作的加大。如“斷崖式降級”,打破的是“能上不能下”的官場隱規則,宣示著對違紀官員處分力度的加大;“境外追逃”,主要是通過國際協作,行使屬地屬人的管轄權,對貪官外逃現象加以震懾;至於“殺回馬槍”,《中國紀檢監察報》曾刊文稱,某些官員不斷上演“變臉戲碼”——— 巡視組一進駐便開始“顫抖”,一撤離便又開始重新“得瑟”,所以正如王岐山所言,要“哪裏問題集中就巡視哪裏,誰問題突出就巡視誰,巡視過後再殺個回馬槍”。

  縱觀這些熱詞,顯示了反腐從治標到治本的動機演變:在辦案之外,它提煉出涉腐案件的特征,進行深層次的解剖。它也勾畫出更明細化的反腐線條:反腐正形成高位“打虎”與低位“除蠅”同步的格局,也更重視追責與預防的雙管齊下。由此可以看出,反腐已成常態化,而非“一陣風”;它注重制度補缺,而非個案化病象矯治。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