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

中國將迎首個國家公祭日:民族成熟的標誌

2014-12-08
来源:京华时报

  12月13日,中國將迎來首個國家公祭日。為紀念曾經發生的重大民族災難而設立制度性國家公祭日,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為什麼要設立國家公祭日?在曾經遭受的全民族災難中,為什麼選擇南京大屠殺?這其中,既有對歷史記憶的傳承、判斷,也有基於現實的考量。不忘記歷史苦難,不是要培養仇恨,而是要培養出大國公民應有的歷史價值觀,和與國際社會相處的尊嚴方式。這是個長期目標,在特定公祭日之外的日子裡,也不能懈怠。

  設國家公祭日是民族成熟的標誌

  泛泛而論,祭祀作為一種典型的儀式,通常是文明成熟的標誌。文明成熟,才有禮典。華夏文明發育較早,具有完備多樣的禮典儀軌,而祭祀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即所謂“禮有五經,莫重於祭”,並依此創立了專門的祭祀日。傳統節日中的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都與祭祀有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祭祀文化的成熟。祭祀不僅包括宏大的天子祭,也包括士庶祭,都成為國家活動和家族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

  不過,曾在中國延續數千年的禮典儀式現在已漸趨消亡,不再是常規性的重要活動,其規範也逐漸瓦解。這其中,有國家形態在近代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也有祭祀文化的生存土壤發生變化的原因,過去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已不復現,對祖先的崇拜也由於家庭結構向原子化演變而削弱。近年來,雖然敬天敬地敬祖先再成時尚,但強調的也多是文化符號的意義,或者成為給地方經濟發展搭建的平臺,其本來意義已有所消散。相對而言,民間儘管失去了傳統祭祀規範的許多內容,但仍然存在基於親情的祭祀活動,而在國家層面的祭祀活動,儘管仍然零星存在,比如為“9·18”事變悼念、為“5·12”大地震悼念,但沒有制度化規定。

  那麼,今天需不需要設立國家公祭日?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說過去因敬天敬地敬祖先而創造的祭祀文化,反映了一個文明的成熟,那麼今天是否會忘記歷史,也在考驗一個民族是否成熟。

  國家公祭日提供的莊嚴感,有助於恢復歷史的莊嚴,特別是在虛無主義消解歷史的價值判斷之時。歷史的榮耀和悲情,需要我們正確體會;國家公祭日提供的輿論平臺,有助於幫助我們連接歷史和現實,為我們找到歷史中的正確定位;國家公祭日有助於我們回顧審視歷史悲劇,維護基於歷史形成的判斷,防止歷史被人為歪曲。而這些對於歷史的衝擊,一直在發生。

  南京大屠殺警示意義是世界性的國家公祭日就是通過直面歷史上的悲情時刻,以達到以史為鑒、警示後人的目的。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不乏對於悲情時刻的記錄。以什麼樣的歷史悲劇作現實的鏡鑒,有不少選項。為什麼確定的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而不是其他?

  其一,南京大屠殺象徵著中國苦難近代史的高潮時刻。中國自近代以來所遭遇的外部壓力,給整個民族留下了許多歷史疤痕,而八年抗戰最為艱苦,中國軍民付出的犧牲最大,中國向現代性轉變的進程被阻滯得最為嚴重。

  其二,迄今為止,77年過去了,日本作為那場侵略的始作俑者,始終沒有作出應有的歷史反思。最近兩年,還通過篡改歷史、為侵略正名等方式,為修改和平憲法、重啟軍國主義之路製造聲勢。

  其三,日本近年來的這些行為,不僅讓中日關係降至冰點,還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對二戰後形成的國際政治和安全體系構成了潛在威脅。

  還原歷史真相,需要一面真實折射歷史的鏡子。警惕歷史反復,告誡顛覆歷史的行徑,需要一面真實的鏡子。傳遞和平聲音,需要一面真實的鏡子。而無論從反法西斯主義還是從人道主義的角度看,南京大屠殺都不僅是歷史留給中國人的傷痛,也是留給全世界的傷痛。如同奧斯威辛集中營,其警示意義是世界性的。

  豐富公祭內涵避免一年一天有效期

  國家公祭是最高層次的祭祀活動。不管從其意義的重大性還是從其現實的推廣需要看,豐富其內涵,使其更好地與當下的社會和經濟形態互洽,都是重要一環。除了有組織的悼念活動、鳴笛、針對性的影視宣傳之外,國家公祭還應該成為全民國防安全教育的組成部分,通過對歷史的追思增加安全意識。

  此外,國家公祭還應與普通民眾的生活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比如,美國的老兵日提供一系列針對老兵的優惠活動,以此增加老兵福利;以色列則在陣亡將士紀念日限制娛樂活動等等。這些舉措不僅可以增加普通民眾的感性認識,而且有利於普通民眾參與對歷史的審視。中國也有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深化國家公祭與社會活動的互動,避免國家公祭一年只有一天有效期,而削弱其應有意義。

  不忘記歷史苦難,不是要培養仇恨,而是要培養出大國公民應有的歷史價值觀,和與國際社會相處的尊嚴方式。這是個長期目標,在特定公祭日之外的日子裡,也不能懈怠。 (徐立凡)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