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刊精粹 > 商报周刊

尋找丟失的永樂大典

2014-12-08
来源:香港商報

亨延頓圖書館展出新近發現的《永樂大典》

  位於美國洛杉磯的亨廷頓圖書館將於12月13日起展出一冊珍貴的《永樂大典》嘉靖手抄本。這一冊古籍由曾經在中國傳教的懷挺傳教士1900年帶回美國,他的女兒於1968年捐贈予亨廷頓圖書館,直至近日才因工作人員整理館藏書籍而被偶然發現。此時,距離古籍「問世」已經600年了。令人唏噓的是,這些年間,有幸翻閱過它的人屈指可數,而無數人一直在追尋它的下落。一部《永樂大典》的曲折身世及流轉過程,寫滿了中國文化史的榮與哀。香港商報記者杜潔菡

  書運即國運

  存世的《永樂大典》副本約400冊,散落在全球十幾個國家,其中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222冊,而完整的一套書籍是11095冊,存世量不足4%。據親眼見過嘉靖手抄本的學者說,《永樂大典》都是書手們用明代官用的楷書一筆一畫抄寫出來的,其中不乏各地有名的書法家;大典中的插圖全部采用白描手法,描繪的山川、名物、人物、城郭等形態逼真,十分精緻,是古代書籍插圖中的精品。

        遺憾的是,如此珍貴的古籍卻幾乎不曾流通,自問世以來閱者寥寥。更大的遺憾是,擊沉這艘被學者譽為「裝載了中國14世紀以前文化精華的寶船」者,主要還都是「自己人」。嘉靖手抄本被入關的清廷接收,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查時,發現已缺失2422卷,盜書者正是看守、管護書籍的官員們;光緒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衙門時再次清點,已缺失6000餘卷;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遭聯軍劫掠前僅存800冊,災后僅存64冊。

        600年來《永樂大典》的聚散離合留給國人一個沉重的思考:一個民族究竟應該怎樣對待祖先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文明成果?上萬卷的《永樂大典》已然消亡散佚,類似的悲劇還會再發生嗎?

  或因庚子事變流出海外

  近日在亨廷頓圖書館被偶然發現的一冊《永樂大典》,和現今存世且散佚於世界各地的其他不足400本《永樂大典》古籍一樣,皆是嘉靖手抄本,即世人所說的《永樂大典》副本。由於不論正本還是副本都只繕寫過一部,因此,存世的每一冊《永樂大典》都是獨一無二的珍惜史料。

        亨廷頓圖書館稱,在該館發現的這一冊書籍包括兩卷:第10270卷《教世子》及102071卷《文王世子篇》,主要講述皇室家族應當怎樣教育皇子,其中大量引用了《禮記》等12部文獻,包括4部現已完全失傳的文獻。因此,古籍重見天日所引發的震撼度與關注度,可想而知。

        那麼,這一冊《永樂大典》是怎樣流傳到美國的呢?這得從其不凡的身世說起。

        《永樂大典》正本,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元年(1403年) 下令編纂的一部大規模叢書,收錄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全書共22877卷,計11095冊,共3.7億字,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副本,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下令重錄《永樂大典》正本而成,亦只有一套,最初收藏在皇史;明亡后,陸續散佚至民間。大批流失海外是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當時,八國聯軍劫掠了藏書的翰林院。當時英國駐北京記者辛普森所寫《庚子使館被圍記》記載:在使館中研究中國文學者,見寶貴之書如此之多,皆在平時所絕不能見者,心不能忍,皆欲揀選抱歸,自火光中覓出路,抱之而奔。但路已為水手所阻,奉有嚴令,不許劫掠書籍。蓋此等書籍有與黃金等價者。然有數人仍暗竊之,將來中國遺失之文字或在歐洲出現,亦一異事也。」

        現身於亨廷頓圖書館的一冊《永樂大典》,由懷挺傳教士1900年帶回美國。由於缺乏相關的記載與直接證據,無法證實此書是否就是庚子年遭聯軍劫掠的那800本《永樂大典》中的一本,但時間卻非常巧合。

  正本殉葬永陵之說難以印證

  相比於《永樂大典》副本的行蹤,史學家們更感興趣的是正本的下落。根據史料記載,正本編撰完成后,只繕寫了一部,存放在南京的文淵閣,明成祖遷都后派專人運送入北京。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獨愛此書,他執政晚期命人重錄大典,但隨著副本問世,正本便消失了。

        關於其下落,歷代史家大致推測毀於明亡之際的戰火。另一說是毀於明萬歷二十五年六月的一場大火。這一推測的史料依據源自晚明學者方以智的《通雅》里一段關於《永樂大典》的描述,這段文字的后面有方以智兒子方中履寫的注文:「《永樂大典》藏於文樓,嘉靖中火,上亟命救得免,復命儒臣摹錄,隆慶元年始竟。萬歷中因三殿火,書遂亡。」中國社科院的明史專家任道斌比較傾向於此說,他告訴記者,方以智是明崇禎十三年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定王講官等職,擅長典章制度和考據之學。其祖父、父親都是萬歷年間進士,對京師掌故十分熟悉。方中履秉承家學,也特別擅長考據,諳熟明季史事。任道斌認為,他們所記之事應當是可信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殉葬於嘉靖帝墓中。此說得到錢鍾書先生的助手欒貴明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毛佩奇的支持。依據是,嘉靖帝於1566年12月駕崩,次年3月才葬入永陵;4月,繼位的隆慶帝賞賜了《永樂大典》重錄人員。從時間上來推斷,副本完成於嘉靖帝駕崩后的隆慶元年,而只有等副本完成后,才能將正本用於殉葬,這就解釋得通為何嘉靖帝要等死后三個月才入土,以及為何繼位的隆慶帝要在喪禮完成后的4月賞賜重錄人員。然而,由於永陵不可能主動發掘,此說也只能停留於推理層面,無法得到印證。

        過去數百年來,圍繞正本的下落,史學界爭論不休。所有人都在期盼,這一套珍惜的大典能有一天重見天日。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