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成石经》之《论语》原石。
◎ 侯博觉
本月12日至15日,西安碑林镇馆之宝《开成石经》将亮相深圳会展中心,参展2014艺术深圳暨第十届文博会冬季工艺美术精品展。国宝级文物《开成石经》规模浩大,由114块巨石组成,上刻儒家核心经典12种,是为“天地间经本最完最旧者”。据悉,此次展会,碑林方面带来了8件《周易》全文的原碑拓片。
一项影响深远的伟大文化工程
据古籍善本拓片鉴定专家、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介绍,《开成石经》是中国历史上一项极其伟大的文化工程,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推进正字运动、完成儒家经典框架、促进雕版印刷技术流行等3大方面。
首先,《开成石经》的汉字准确率是同时期其他写本综合水平的100倍。这个数字是根据各种文本资料当中的异体字、错字概率统计而成的。在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前,大部分的书籍都是靠撰写和抄写而成,因此根据书写者不同的习惯和需要,经常出现一字多体的现象。《开成石经》作为儒家经典的官方版本,在文字校订上用力颇深,异体字出现率极低,极大地推进了古代“书同文”文字大一统的进程。可以说,今天流传下来的这套标准的繁体字,离不开《开成石经》对其字体确立的贡献。
其次,《开成石经》作为一套“古代高考教科书大全”,对儒家经典的框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儒经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来源,它们承载着中国古代的“普适价值”,在老祖宗那里可谓“圣经”。唐朝《开成石经》以12种经书为框架,第一次将《尔雅》确立为儒家核心经典,使其成为科举考试的“必修”内容。其余11部经典分别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和《孝经》,按唐朝的习惯也被称为《九经》。其中,我们今天能找到的《尚书》最早版本,就刻在《开成石经》的几块碑石里。
另外,《开成石经》可被视为雕版印刷发展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预演”。它与其它石碑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版式是根据印刷书本的需要而设计的。一般的石碑碑文并不分栏,碑体有多长,一行文字就刻多长,拓印出来极难阅读其内容。而《开成石经》每行都只刻10个字即换行,拓印出来可以很方便地裁成适合阅读的书本。这种行款设计也引发了大规模的传拓,得到雕版印刷的借鉴。在此之前,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虽然已经流行,但影响力极小,仅被用作翻印佛经等少数内容。《开成石经》的刻制,是第一次将需求量庞大的儒家经典与印刷术紧密结合,为雕版印刷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