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

道教名山的空间理想与体验场景

2014-12-15
来源:凤凰网

中国是大陆性多山的国家,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0%多一点。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山地之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休闲度假的意义日益彰显出来。在2013年底统计出来的146个5A级景区当中,以山地型为典型特征的景区有62个,说明了山地型景区在我国的高品位旅游吸引物类型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

在大休闲、大健康和大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多的山地旅游区都是资源非优资源区域,如何点化山水,如何营造充满时代性价值的休闲度假环境,如何体现中国山地生存的新时代理想,传统山地文化的智慧可以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道教名山的文化精神内涵

山地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典型形态,在儒释道文化中都有相当多的论述,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有七十二洞天,三十六福地之说,佛教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论述,如“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昆仑”、“蓬莱”、“南山”、“梁山”已经超越了具体的地理名称意义,而具有了社会性的文化指代意义。

相对而言,对于空间的中国化描述,儒家相对更为关注社会化的伦理空间,佛教相对更为关注逻辑化的意识空间,唯有道教对于精神化的自然空间形成了系统的场景体系。

在旅游咨询从业十年的经历,走了全国大多的名山,也有幸见识了诸如龙虎山、青城山,泰山、嵩山、云梦山、云台山(连云港)、天目山、大茂山、青虚山等道教名山,其他不知名而有道教盛迹的山也不在少数。

这些道教名山,具有生态之山、文化之山、人居之山和精神之山的多重内涵。尤其是典型的“洞天福地”之说,更代表了道教构筑起来的理想世界体系,即人间仙境。

我是学哲学出身的,一直对中国人的空间观念的精神流变有深厚的兴趣。上大学的时候就了解了些道教的基本空间观念常识。升天成仙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人间仙境的存在,却让修炼的过程与空间所在变得更为重要,以至于到最后,天上即人间,人间亦天上,列入仙班不再是世俗修炼者的最终理想。

成仙是一个从肉骨凡胎修炼登天的过程,从人间到天上,什么离天就近,自然就是高山。春秋战国时候的登天之山并不多,主要是西方的昆仑山和东方的“海上三山”(蓬莱、方丈和瀛州)。

到了南北朝时候,大抵是人们嫌从这些山登天有点太难,于是大开方便之门,在全国寻出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洞天福地"之说。后来大抵觉得还不够,对于那些未入仙班的人,再列出五镇海渎、三十六靖庐、二十四治等所在,让大家都能看到希望。

道教仙境理想空间场景的四个层次

对于“洞天福地”空间序列与体验场景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历来文字寥寥,按图也难索骥。结合个人见识,道教仙境的理想空间场景大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仙境;二是仙草(木);三是仙居;四是仙人。

“仙境”,顾名思义,别有洞天之意。对道教仙境的空间描述,大家可以借泰山之旅来展开想象,可以有这样一幅空间序列如在眼前:人由山外而来,先是一条长长的沟谷,然后是山脚的宫观林立,接着顺应山势,半山观景而上,最终到达山顶,沿途有山洞(通天之处),有沟谷,有峰峦,有悬崖。到达山顶之后,多能见识云中日出、雾气缭绕之景,犹有清虚之仙境。

“仙草(木)”,天地造化所钟之地,必有灵草宝物。以前只觉道教名山大多会有难得的小气候和小环境,也常见有异于周边的一些特色的生态群落。这次在河北唐县的大茂山(也就是古北岳恒山之地),见识了其生物群落的丰富性,除了山顶的高山草甸和桦树林、山谷中的野生葡萄藤外,我们在九月的时节,在这样北方的山涧中还能见到很多叫不出名的苔藓植物与裸被植物,不得不感叹天地的造化,也深感这里之所以能称之为道教第五洞天的先天格局与生态底蕴。

“仙居”,即道教建筑布局及神仙传说等那些称之为“看庙”的东西,这是今天道教名山旅游最吸引人的地方。道教建筑布局讲究因地制宜,依山势而灵活布局,建筑往往是景观和观景的画龙点睛之处,大多有坐看风起云涌、尺寸之间收纳天地的气魄。

依祭祀的对象,建筑可分为祭祀神仙的三清殿、王母殿、碧霞元君庙和老君庙等,有祭祀当地神灵的药王庙、财神庙和奶奶庙等,还有得道之人的宫观如真人观、葛仙祠等。另外,好多仙山都会保留一些非道教及其他历史建筑遗迹,甚至会有关公庙、尼姑庵等建筑。

“仙人”,即是神仙、道士或登山访道之游人。古代的一座道教名山基本就是一个神仙的世界,尤其是在小说中的道教仙境,神仙的生活大抵都逃不开“不食人间烟火”的渲染,如吐纳辟谷、打坐习武、炼丹制药、饮露采果,总是让人充满向往。

而今天的名山都被旅游化了,让一座座山从神仙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商业的社会。道士们以算命画符为营生,手里也拿起来了手机,虽然大多仍然清瘦,却少了那股仙风道骨之气。

道教名山所展现出来的洞天福地之境,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当中,已经具有了一种超越宗教而上升到民族精神空间的普遍性内涵。道教理想空间的千年流变,得益于道法自然、物我为一的空间精神传承。

在今天全面世俗化、庸俗化的大旅游面前,对于我辈所从事的旅游业,更要有反思的精神,在时代精神指引下对传统道教空间理想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利用。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