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
每年慘烈的春運搶票大戰中,今年戰期拉長到原來的三倍,增至60天。從12月18日開始,春運搶票大戰進入白熱化狀態。這次預售期調整,鐵路部門顯然是有著良好的初衷,一是為了方便旅客提早安排出行計畫,二是及早掌握客流情況,有更充裕時間調配運力。但在實踐中似乎遭遇了水土不服:據媒體報導,預售期改成60天后,去窗口退票的人比買票的人多。
理想狀態下,春運就是回家,放假的日期應該是固定的。但是在現代社會,大家的時間並不能做到「我的地盤我做主」。即使是明天的安排,很多人都可能難以敲定,更不要說兩個月以後的行程。一個飛來的訂單、一個臨時的加班就足以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後續行程的延誤和更改,但火車是不等人的。
因此,擴大時間選擇範圍實則是無效範圍,無異於提高了日期規劃難度,導致每個人搶票輪次增加,浪費時間和精力。有人為了保險而囤票,有人則要花時間撿漏;更多的票被重複配置,而有更多需要票的人將拿不到票。如果要等退票,則需要花費更大的時間成本,且仍有買不到票的風險。
春運難題短期難破
今年,「春運『一票難求』將成歷史」的宏願再次遭遇慘澹的現實,鐵路總公司方面坦陳「解決『一票難求』沒有時間表」。很多人將春運窘境的突圍寄託在鐵路運力的增加上。其實,這些年中國一直在建鐵路,目前中國的鐵路運營里程達到9.1萬公里,居世界第一。指望增加運力不可能,也許永遠無法滿足春運需求。
其實,要從根本上減輕春運「人在囧途」的困境,單靠鐵路部門使出渾身解數也難有特效。從國家層面,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讓外來務工人員能在城市安家落戶,減少「候鳥式大遷徙」的出行壓力,同時加快縮小地區發展不均衡進程,讓更多人能夠在家鄉就業,方是破解春運這一世界最大規模遷徙難題的釜底抽薪之策,只是顯然無法在短期內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