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內服「膏方」,起於明代,長於清朝,而重起國人生活小康之后。繼京津滬之后,廣州和深圳也開始重視膏方養生。傳統的膏方(又稱「膏滋方」),是根據人們體質不同與病情的需要,如同藥丸一樣,采用「一人一方一制作」的加工技術,將中藥飲片反覆煎煮,去渣取汁,再經蒸發濃縮,加蜂蜜或木糖醇等步驟,制成半流體狀的劑型。
中醫進補,四季皆宜。但膏方進補,則以冬季最宜,以冬至日起四十五天左右,即頭九到六九為最佳時間。因為膏滋藥在南國地區夏秋天服用,不易消化吸收。按四季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說,冬季是封藏的季節,天氣寒冷,食慾旺盛,進補效果最好。
我的體會,膏方不僅無病可防,而且尤其病后可治,對哪些體弱要補、病后需補、湯劑取效后膏方再作善后者,冬季是再合適不過了。包括慢性病患者、亞健康人群、意欲提高機體免役功能、欲延年益壽者等。實踐表明,膏方對少年兒童,可以助長發育,提高智力;對中青年人,可以增強體質,青春常駐;對老年人,可以推遲衰老,力保健康與長壽;對身體虛弱多病的人,可以達到增強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從而有利於疾病的控制和緩解;對於亞健康人群,能夠調節情志、緩解壓力、強身防病。
服膏方,簡而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以調理為主者,原則上服用膏方之前,先用2-3周「開路方」,以摸清「底細」,通利腸胃,為正式膏方滋補打下腸胃基礎。二是以治病為主者,則要先治療3-4周,基本取得療效,再繼以膏方去病「抽絲」。
膏方能充分體現中醫的傳統臨床思維和理、法、方、藥的優勢,做到「一人一膏一方」,這就是中醫防病治病的個體化,這需要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其他劑型一樣,膏方也非百病皆宜。各類疾病發作期患者、孕婦、嬰幼兒、肝炎、結核等慢性活動期(發作期)患者不可服用膏方。同時要注意服用膏方時原來的治療不能放棄;而且服用膏方期間更應注意情志的調攝,飲食的調節和適度的運動,讓膏方之功與保健之用,相得益彰。
服用膏方的最佳時期是從冬至開始,服至來年春天。每天早、晚空腹各服一次,每次一湯匙,可以直接服用,也可用開水同服。最好是與正餐間隔一段時間,以免影響營養和藥物成分的吸收。要注意的是,服膏方前先調脾胃:如果腸胃不好、消化不良、體質虛弱,此時用膏方進補,就會出現厭食、腹瀉等不良反應。醫生在給這樣的患者開膏方前,會開些湯藥進行調理,這就是「開路方」。吃了「開路方」,一方面可以消除宿積,改善脾胃功能,另一方面可作為試探性的調補,及時把握藥效以及患者適應藥物的情況,從而開出更適合患者的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