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誰讓龐麥郎驚惶?

2015-01-19
来源:香港商報 李鵬飛

  《人物》的一篇《驚惶龐麥郎》或許會讓龐麥郎更驚惶,文中詳細揭秘了這個草根歌手的迷失、狂妄、邋遢與無信。關於此事的各類聲音鋪天蓋地襲來,其中最為洶涌的是表示對龐麥郎的同情,斥責記者戴著有色眼鏡做報道,甚至聲稱「在龐麥郎身上能看到藝術家最珍貴的本真」。

  龐麥郎的「洗腦神曲」當然稱不上藝術。藝術本身是一種全能的自覺性,是當事人對這個世界的主動出擊;這麼一出消費主義、流行文化策劃的鬧劇都能稱之為藝術,那麼嬰兒在牆上的涂鴉好像也很行為藝術。但值得玩味的是觀眾對龐的同情態度,甚至對其諸多怪誕行為也都合理化,認為理應包容一個有性格缺陷的人。

  像龐麥郎那樣既不懂或反對市場機制、又想利用市場謀生的人很多。他相信了歐美音樂中看到的自由許諾,但進入現代音樂產業之后,卻發現這不過是個更大的工地或工廠,他就煩、怒、騙、跑,因不解和拒絕市場邏輯退出造星機制,雖然仍相信市場對利潤和自由的許諾。公司找個草根,希望他空白、聽話,可像其他明星一樣批量制造,結果碰到一個拒絕現代造星體系的「糊涂人」。他的前途如何?很難說,本可以在北京公司租的公寓里住、領走穴分成,他不干,卻在小旅館里矛盾著。

  奇葩背后的匱乏之痛

  沒有現代娛樂工業生產線配套的形象打造,龐麥郎顯得驚惶、迷失,在一個中產階級的記者眼中,他的一系列行為都流露出底層的愚、昧、弱、髒。不過這些缺陷卻得到了不少觀眾的理解,雖自認是文明人,其實大多數觀眾身上都有龐的影子,鞋底帶有農地到寫字樓、安陽到上海的塵土,也對這個日趨浮躁的城市文明懷有不滿,不過,他們很難說清這種不滿的來源。

  整篇報道中,最富同情的一句話,來自他曾經的工友鄭軍:「他的歌我也欣賞不來,你們別害他……他有現在挺不容易的。」底層的愚昧、弱勢和無信,更多由他們所處的環境所導致,骨子里匱乏各種權利,體面和文明不過是「看起來很美」,公民也難成公民。草根中有夢想的那一小群人容易淪為文明人眼中的「奇葩」,這一點不奇怪,只是奇葩背后的匱乏之痛卻無人願解,被弃於時代的滾滾車輪之后。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