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9

千年佛緣的茶與禪

2015-01-19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在隋唐以前,南方人飲茶、食用茶有很長的歷史,尤其是在道家、玄學家和士大夫階層中頗受歡迎。到了東晉,飲茶已經逐漸演變成一種社會風尚。而在中原地區,茶還是稀有之物,不為一般人所知。

  根據《世說新語》記載,一個南下經商的北方人甚至連茶是什麼都不清楚。可見當時的北方人好飲酒,還不習慣喝茶。南北朝時期,菩提達摩從梁地北上來到少室山,修禪悟道,傳說他對著石壁一坐就是9年,這期間難免體生疲倦,眼皮打架,於是他乾脆把眼皮撕掉,以振奮精神。不久眼皮落地之處就生出茶樹一棵,上面的綠葉偶然飄到小沙彌的開水鍋里,達摩喝下去后,頓時困意全消,身心舒暢,自此開了禪門飲茶的先河。

  這個故事十分有趣,卻難免誇張。喝茶當不是這位虯髯碧眼的大師始創的,但達摩從南方北上,把茶葉和南方人喝茶提神的習慣帶入禪門,卻也稱得上是一位先驅者了。禪宗對茶的推廣作用,是相當大的。《封氏見聞記》的記載充分反映出飲茶和禪宗修行之間的密切聯繫。禪,梵語作「禪那」,意思是「靜慮」、「思維修」。

  禪宗講究「心注一境」、「正審思慮」以達到由癡而智,明心見性的境界,主要是通過坐禪的方式。禪僧坐禪的時候,過午不食、晚間不睡,十分容易疲乏,而茶葉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勞、去煩惡、止渴生津等功效,最適宜禪僧飲用。同時佛家認為茶有「三德」,除了宜於坐禪之外,還有飽食之后促進消化和抑制性慾的功效,所以很快就得到僧人的青睞,成為禪門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唐朝中后期,這種結合更加緊密,禪院中專設「茶寮」,以供眾僧吃茶;專門煎點茶的,設有專職,稱為「茶頭」。叢林規則,每天要在佛前、祖前、靈前供茶。新主持晉山時,也有點茶的儀式;甚至有以茶為筵的「茶會」。自此后的一千餘年,雖歷興衰,僧人以奉茶為待客之道,卻從未改變。

  禪與茶的契合,不僅僅停留於「體用」,兩者的文化內涵相互浸潤,更達到一種深長悠遠的精神境界。茶在生理上使人寧靜、和諧。在精神層面上,茶道提倡的清雅、超脫、儉德、精行,正合禪僧體悟佛性的法門。在其他物質生活極為貧乏的時候,煎煮一杯香茗,觀察水沸茶滾,沫起香逸,思緒似乎走過千山萬水,長長歲月,慢慢滌盪胸臆,最后歸於心靈上從容、安寂,所謂的「始於憂勤,終於安逸、理而后和。」這與佛教所說的戒、定、慧具有相同的價值歸宿。

  南禪興起之后,秉承「不立文字,頓悟成佛」的僧人們更加曠達,隨手拈來,皆是禪機。那時有很多關於茶的公案,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詼諧幽默,暗隱機鋒,意味深長。如趙州和尚的「曾到,吃茶去;不曾到,吃茶去。」正是借吃茶,打破繁瑣,直指人心。雲巖曇晟禪師生病時,還以「煎茶給誰吃」為話頭,點化道吾圓智,這種不計有無、不隨生死的情懷,正是禪的至理所在。有偈子云:「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煎茶飲茶這等事,在僧人眼里卻同佛性打成一片,不分彼此,達到了「茶禪一味」的渾然境地。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