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1

華中科大常務副校長羅俊接任中大校長

2015-01-27
来源:大洋網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任命羅俊擔任中山大學黨委常委、校長(副部長級)。1月27日上午,中共中央組織部有關負責人在中山大學宣布這一任免決定。羅俊此前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羅俊,男,1956年11月生,湖北仙桃人,理學博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982年畢業于華中工學院物理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后留校任教,直到來到中大前。仔細說來,羅俊與中山大學淵源有自。1985年他在華中工學院研究生畢業,獲中山大學理學碩士學位。在這個意義上,羅俊應是中大校友,此番上任也可稱為重返母校。

  上世紀80年代,正是中山大學引力物理研究室巔峰時期,而這應與羅俊后來的研究領域聯系頗深。1974年,中山大學開始探測引力波,并在1978年建設引力物理研究室,這是當時國內僅有的兩個同類型實驗室之一。1916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科學家為此殫精竭慮,卻一直沒有直接觀測到引力波。世界科學界公認,引力波是最難檢驗的尖端科技之一,也是一項意義重大、十分困難的物理學基礎研究。

  羅俊長期從事引力實驗與精密測量物理研究,開展了牛頓萬有引力常數G的精確測量,實驗結果被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CODATA)基本物理常數任務組收錄;開展了光子靜止質量的實驗檢驗,實驗結果被國際粒子物理數據組(PDG)收錄;開展了亞毫米范圍牛頓反平方定律的實驗檢驗,實驗結果得到國際同行認可;與他人合作開展了宏觀旋轉物體等效原理的實驗檢驗等基礎科學研究。

  2009年,羅俊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原校長許寧生也是這一年成為中科院院士。不同的是,羅俊屬數學物理學部,許寧生則是信息技術科學部。此后,羅俊開始走上學校領導崗位。2010年7月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3年7月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華中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

  當選院士后,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專門發布相關新聞,因為1999年羅俊獲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理學博士學位,此間他師從著名的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專家許厚澤院士。新聞中說羅俊“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成果斐然,曾獲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和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記者在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搜索看到,羅俊是在2002年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論文題目為《萬有引力常數G的精確測量(英文)》,指導老師正是許厚澤。該文摘要寫道“采用長周期、高Q值的扭秤,并選擇恒溫、隔振、電磁屏蔽以及外界引力干擾小的實驗環境,從而有效克服傳統扭秤實驗中扭絲的滯彈性和熱彈性等影響,采用扭秤周期法在 1 0 5× 1 0 - 6相對精度上測量萬有引力常數G。為了進一步提高G的測量精度,還系統研究了精密扭秤實驗的各種系統誤差及其對G的影響。

  而這也是他學術研究領域的基本反映。

  不僅如此。在他的指導下,有兩位學生也獲得全國優秀博士論文。2003年,羅俊在華中科技大學指導的學生胡忠坤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2008年羅俊指導的學生涂良成憑借論文《光子靜止質量的實驗檢驗》也摘此殊榮。

  30年山洞搞科研“追”引力

  作為國內知名的引力物理學家,但其實在互聯網上對羅俊教授的報道信息并不多,即便是華中科大校內媒體也鮮有關于他的采訪報道,堪稱低調。

  在長年不見天日的喻家山人防山洞內,羅俊帶領團隊三十年如一日,開展引力精密測量研究。他的團隊取得的萬有引力常數值,是國際上精度優于50ppm(1ppm是百萬分之一)的七個結果之一;其引力實驗室也被外國專家稱為“世界的引力中心”。 萬有引力常數G是人類最早認識和測量的物理學基本常數,也是迄今為止測量精度最差的常數,因此備受各國科學家關注。

  為攻克這一難題,從1986年開始的近10年,除去吃飯和睡覺,羅俊幾乎都在山洞中度過。長年不見太陽,加之山洞里陰暗潮濕,羅俊頭發掉了一大半,索性剃了光頭;1992年,羅俊左臉出現一片片的白色斑塊,直到1996年才治好。1998年,羅俊取得了105ppm相對精度的測G結果。2009年,羅俊團隊將G的測量精度提高到26ppm。這是國際上精度優于50ppm的七個結果之一,也是采用扭秤周期法測得的最高精度G值。羅俊團隊測G實驗結果被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推薦的CODATA值所收錄,并以華中科技大學英文縮寫HUST命名。

  2000年,注意到國家對精密重力測量技術的迫切需求后,羅俊帶團隊啟動空間加速度計研究。6年后,團隊研制的空間簧片加速度計成功通過搭載飛行驗證,為我國自主研發重力測量衛星打下堅實基礎 2005年,團隊開始冷原子干涉重力測量實驗。現在,他們研制的冷原子干涉重力儀分辨率已居于國際先進水平。

  在學生眼里,羅俊是一個嚴厲到幾乎苛刻的老師。“實驗狀態記錄要詳實,不準含糊遺漏;實驗輸入條件要驗證,不準存在假設;實驗流程安排要論證,不準隨心所欲……”在引力實驗中心的墻上,隨處可見羅俊定下的實驗室“十要十不準”。在實驗中心,學術思想的討論從來都非常開放。為了一個學術問題,這個已經50多歲的科學家,經常和學生們爭得面紅耳赤。團隊的每一篇學術論文投稿前,羅俊都進行仔細審查。就有學生說,“我有一篇論文,羅老師讓我修改了17次。”

  “為了實現大科學夢想,必須培養出一支過硬的科研隊伍。”羅俊曾說。

  羅俊:大學的最終使命是教書育人

  作為校長,人們更關注羅俊的教育想法。2014年6月20日上午,華中科技大學本科專業評估總結大會暨審核評估工作布置會上,他發言時說要凝聚一個共識,即大學的基本職責是本科人才培養,本科人才培養工作要關注絕大多數學生,要確保絕大多數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頂層規劃對于本科教學十分重要,專業建設要有整體規劃,要確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建立與定位相適應的培養方案,建設與培養方案一致的核心課程體系。他要求本科教學工作要規范有序,要強化教學基本建設。

  在華科大化學院三十年院慶大典上,他提到如今高校學科評比。科研是硬指標,而教學成了軟指標。看一個學科強不強,教學排在了科研的后面。大學不是真正的科研機構,大學的最終使命是教書育人。育人,才是大學的根本。我們教授們在評職稱,搞科研的時候,不能把以學生為中心忘在腦后。今天為什么有人來捐贈,為什么這么多杰出校友從全國各地聚集在這里參加這次大典,那是我們的教授栽培出了他們,化學院才有了開枝散葉,往外面輸送人才的機會,才有發展壯大的機會。講到激動處,他甚至對著臺下老一輩的教授們說,誰要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就讓他去請教你們,請教你們這些干了一輩子的老教師們。(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