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經典不朽緣於詮釋常新

2015-02-02
来源:香港商报

研討會現場

  【香港商報網訊】由深圳大學主辦,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承辦,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協辦的「經典、經學與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在深圳開幕。研討會期間,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所長景海峰,香港教育學院鄭吉雄教授等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他們說,中國傳統經典具有穿越時空的核心價值,但經典的生命力更主要是來自不同時代所作的詮釋,經典的不朽緣於詮釋的常新,這就是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香港商報記者王長久實習生王宏濤

  傳統經典具有穿越時空的價值

  本次大會是繼2013年「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與2014年「儒學的當代發展與未來前瞻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之后,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承辦的第三屆高水平國際性儒家思想學術研討會。參與本次盛會的學者以及提交論文的規模、所涉話題的廣度和深度,都超過了前兩屆。大會由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與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協辦,得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

  國際學術研討會吸引了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位專家學者,他們圍繞詮釋學基本原理、儒學的現代詮釋以及反思等前沿課題,展開深入探討,以期推動儒家詮釋學研究的發展。

  景海峰在開幕式現場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前兩屆主題是寬泛的儒家文化思想,這一次則是具體到細部的領域;本次大會加入一些長期從事西方哲學,尤其是西方解釋學、西方詮釋學研究的學者參與,中西哲學比較和融合的含量就比前兩屆大;此次大會還特別回應了經學問題,從現代學科的意義講中國傳統儒家思想,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暖、人們對傳統形態的關注,提出經學的論題,有可能使經學跟傳統形態的關系更為密切。」

  鄭吉雄提交的論文題目是「釋天」。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傳統經典具有穿越時空的核心價值,是中華民族信仰、願景、使命、核心價值觀乃至行為準則的載體。世界四大古文明為何只有中國文明傳承至今,就是因為五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是按照這些經典的規範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如果沒有這些經典,中國歷史發展就失去方向。因為有這些經典在,中國文明才能一次次被打碎砸爛又一次次地浴火重生。

  孔子是詮釋經典的榜樣

  專家學者們在發言中表示,孔子是詮釋經典的榜樣。兩千五百年來,無論朝代如何變遷,無論治理天下的是漢族還是蒙古族、滿族,無一例外地都尊孔。孔子為何成為聖人?不是因為他興辦私學,也不是因為他周游列國,而是因為他做了整理中國傳統經典的工作,將可能失傳的中華文化經典整理成六本書,這在歷史上叫做「繼絕學」。所以古人稱,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如果不是因為孔子帶頭整理中華文化經典,后人就很有可能再也看不見這些經典了,中國的歷史就完全有可能改寫,中國文明就很有可能像其他古文明一樣夭折,消失在歷史的天空中。

  孔子不僅整理出六經,更興辦私學,通過對經典進行結合時代的詮釋,來傳承經典。孔子之后,每個時代的思想家都在詮釋經典上不遺餘力。如孟子通過自己的詮釋,解答了商湯推翻夏朝,周武王推翻商朝,不是以下犯上,而是替天行道,是「誅一夫」,也就是獨夫民賊。對經典的詮釋到了董仲舒的時候,成就更大。董仲舒提出了系統的詮釋,為漢武帝的作為提供了理論武器。他提出的「道之本源在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對於我們讀懂經典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中國經典每個時代都有詮釋上的突破,如宋朝的朱熹等。每個時代對經典的詮釋,都煥發了經典的生命力,讓中國經典傳承薪火相傳、代代不息,這堪稱世界文化傳播歷史上的奇跡。

  當代更需詮釋經典

  專家們認為,當代社會更需要詮釋經典,傳承經典。傳統經典中有一些內容在現今社會用不上,甚至有些有違這個時代精神的內容。如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不符合當代精神。再如孔子的重男輕女就不符合當代精神。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經典的生命力在於其博大精深,許多內容仍然是當代非常需要,非常渴望的。如精神追求、道德建設、信仰建設、使命感、責任感等方面的內容就常讀常新。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少明認為,儒學對社會文化建設有著根本的意義,「讓儒學如其所是地表現其對現代文化的積極作用,就是我們時代的福音。」

  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郭齊勇指出,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交往關系,以及人自身的身心關系方面,儒家有極其重要的資源,尤其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恕道」、「推愛」、「推恩」的方式,值得珍視。「愛有差等」是具體理性、實踐理性,恰可證成普愛。儒家強調主體性,特別是道德的主體性,但儒家人己、人物關系,是互動主體性的。成己、成人、成物等是仁心推擴的過程。這對今天的人際交往與文明對話有其積極意義。

  此次大會的另一關注重點是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北京社會科學院教授洪漢鼎在演講中表示,詮釋學告訴我們,任何經典都應當是當代的經典,任何真理都應當是當代的真理,經典只有不斷與現代融合,它才能開出新的意義和真理。「如果我們記住這一詮釋學真理,我想中國經典詮釋哲學就有了新生。西方詮釋學有一個重要的啟示,即經典的普遍性并不在於它的永恆不變,而在於它不斷翻新,永遠是活生生、新的東西。文本作為一種經典,不論是歷史的,還是現代的。不論是文學的,還是歷史的,它都必須不斷與現代的語境相聯繫,必須不斷詮釋和理解。」

  有專家對內地簡單的讀經,死記硬背式的私塾提出了看法,認為經典的生命力不在於死記硬背,而在於精妙地結合當代的詮釋,這就需要大學多開設國學班,培養國學方面的人才,將國學通過精妙的詮釋,惠及普羅大眾。

  鄭吉雄強調,我們說的經典不僅僅是儒家的經典,還包括法家的、道家的、墨家的等。如《呂氏春秋》等都是中國傳統經典。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