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近日采訪到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美容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主任醫師魏慧強教授。他潛心研究60餘年,開創以中醫理論體系中的「導引醫學」為基礎的「內源性醫學」理論及實操,60餘年間十餘萬人受益,隨緣而動,造福人類。
香港商報記者張宇
千百年來,炎黃子孫以岐黃之術防病治病,中醫學理論體系在反覆實踐中得到了完善和發展,是一門講究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并和諧統一的自然科學。法於陰陽,合於術數,陰陽五行相生相刻,干支甲子歷數推演,可知萬物運行變化之規律。天人相應,道法自然,自然不滅,中醫理法則不滅,人與自然就會生生不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人們發現自己真的可以少生病、生小病、甚至不生病。然而,就目前而言,人類對自身的了解與開發不過十之一二;魏慧強教授更斷言,國人在中醫理論體系的傳承與發揚上最多也不過三成而已,「導引醫學」更幾乎被遺忘,僅作為健身與養生方法存在。
被遺忘的醫學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總結性醫學文獻,集先秦諸子百家醫療之術、養生之道、長壽之訣於一身,歷代醫家將其奉為圭臬,也是歷代中醫的培養、臨證、研究與教育的重要指導醫籍,該書明確指出:中醫由針、灸、砭、藥、導引和按蹺幾部分組成。有學者將它們分為針灸、中藥、按摩、導引四類。魏慧強分析,在這些分類中,除中藥是屬於藥物療法外,針、灸、砭、導引和按蹺,則均是屬於非藥物療法。《素問狺血氣形志篇》載:「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是謂五形志也。」由此可見古人先賢,除了「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百藥」與「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和「醪藥」相結合外,對「病生於脈」、「病生於肉」與「病生於筋」的,則均是「治之以灸刺」、「治之以針石」與「治之以熨引」的非藥物療法。由此也不難看出,古人先賢高度重視非藥物療法以及非藥物療法與藥物療法的相結合的應用。同時,針、灸、砭、藥與按蹺,均屬外源性醫學,唯獨導引,是屬內源性醫學,這種中醫理論體系中獨立存在的內源性醫學卻似乎被人們遺忘了。導引醫學其實深為歷代醫家巨匠和道、儒、法、武等諸子百家所推崇。魏慧強教授告訴記者,就是這個被遺忘的「導引醫學」一門,在整體傳統中醫理論體系中的比重可占七成。換句話說,前輩先賢留給我們的中醫瑰寶,我們最多只能算繼承發揚了三成而已。目前,導引醫學已被嚴重邊緣化,成為散失在民間的健身與養生方法,急待搶救。
內源性醫學的發展希望
魏慧強有幸於1952年結識揚少侯太極拳第三代嫡系傳人,而后用了60餘年不斷學習、研究、探索、實踐、臨床、總結、提高與創新,開創出了一套內源性醫學的新模式,這是一種以導引醫學為綱,集呼吸運動、肢體運動與自我按摩於一身的獨到醫學自我保健及治療模式,自1977年起,他在國內外發表了18本專著與200餘篇有獨到見解的論文,計500餘萬字,受到讀者、專家與學者一致好評。多年的實踐中,他在預防、臨床、康復、美容、養生和公共衛生安全等諸領域的應用中有了頗多彌足珍貴的領悟。2010年11月他在《亞太傳統醫藥》雜誌發表論文《新世紀醫學模式與內源性醫學》,詳細闡述自己的觀點與實踐成果。2012年7月,《巧用穴位抗流感》四冊出版,獲得了專家和學者的好評,北京市版權局為其頒發了5個有關《內源性醫學》的知識產權證書。有專家指出:「新世紀醫學模式」與「內源性醫學」至少能使人們盡量少生病或不生病,至少能使當下全球每死亡三個人中就有一人與藥物中毒有關的人數大為減少,至少能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大為提高,至少能使全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10年以上,至少能使21世紀全人類七大健康與生命的理念改變珥珥評價甚高。魏慧強教授說,通過60多年來的學習、思考、探索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十萬人次的實踐證明:內源性醫學可廣泛用於預防、臨床、康復、美容、養生與公共衛生安全領域。他希冀內源性醫學的開發利用,為全人類在健康、長壽、美形、美容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