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據載中國大小「名」酒多達200餘種,不喝難辦事、難交友、難顯豪情,於是喜喝者成酒仙,不會者也要飲;富者喝名酒,窮人飲自釀,真是無酒不成席,堪稱中國餐飲文化一大獨特的風景線,但這道特色風景并非全然有優勢。古人是如何看待飲酒的?概括起來有以下兩個觀點:
過飲僨事生疾折壽
呂不韋《呂氏春秋》說「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是以謂之疾首」。《史記》說「酒極則亂,樂極生悲,萬事盡然」。唐代孫思邈說「夜飽損一日之壽,夜醉損一月之壽」;宋代王燾《外臺秘要》說「飲酒傷多,即速吐之為佳」。明代黃承昊說《折肱溫錄》說「酒能少飲,益人甚多。一迪飲至醉,則傷人不淺」。清代王雄《隨息居飲食譜》說「貞潔之人以酒亂性,力學之人以酒廢業,盜賊之人以酒結夥,剛暴之人以酒行兇,凡世間幾德損行之事,無不由於酒者」。
如是以觀,酒可飲但不能過、不能重、不能極、不能醉、只能儉用稍飲一些。
多喝久飲滋生濕熱
明代《普濟方》說「酒性有毒,而復大熱,飲之過多,故毒熱之氣,滲溢經絡,漬臟腑而生諸病也」。過量飲酒傷人,機理非常直白:在性為熱,在體屬濕,多喝久飲最容易在體內滋生濕熱。而酒所生濕熱最易深入人體血脈,形成所謂的「血中穢濁」之邪,相當於今天所熟知過高的血糖、血脂、血尿酸等物。
濕熱化生,虧耗的是氣血,形成的是痰瘀、糖脂和尿酸。自古都有醉酒者,從來都有節飲人。少飲、適度飲酒才是中華餐飲文化中飲酒的主流,就看你知之、信之、行之與否,看你向誰看齊。
曾接診一病人,生性好酒,頓頓要喝二鍋頭,不半醉工作進不了狀態,挺愜意。然而剛40出頭即臉色滯垢膩老,貌若60,不及50歲得酒精性肝硬化,精力銳減,但仍要餐餐照喝。55歲手足顫抖、健忘瞳呆,診斷為帕金森氏綜合癥和老年癡獃,辭職回內地老家,已成廢人。觀察發現,嗜酒者老得快、肝必壞、癡獃早、壽命短。
酒生濕熱能亂精
另外酒對男性的精子更具危害。
清孟葑在《仁壽鏡》中認為,「酒生濕熱,能亂精」,男子酒后孕育的后代易罹患某些熱性疾病,「胎元先天之氣,極宜清楚,極宜充實。而酒性淫熱,非惟亂性,亦宜亂精;精為酒亂,則濕熱已居半,真精只居關矣;精不充實,則胎元不固」。而且認為「精多濕熱,則他日胎毒瘡瘍、痘疹、驚風脾敗之類,率已造端於混沌之初」。男性濕熱過重,必定下注擾亂精室(前列腺、精囊等),這是男性不育和畸形胎兒有增無減的重要原因之一。過飲會引起男性不育。為了下一代健康,飲酒得適度,過則為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