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

李克強:提高農民在城鎮安家落戶能力

2015-02-16
来源:央视网

  李克強: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本台消息:2月16日出版的《求是》雜誌今年第4期將發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文章,題為《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這篇文章選自李克強2014年12月22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文章分三個部分。文章第一部分深刻闡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是現實與歷史的重大任務。從現代化建設一般規律、穩定經濟增長和促進農業長期持續發展看,都迫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文章第二部分指出,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依靠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大農業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文章第三部分強調,要發揮好新型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輻射帶動作用。解決好“三個1億人”問題,積極推動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多管道促進農民增收,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農村扶貧開發。

  以下為文章全文: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李克強

  核心要點:

  ■ 農為邦本,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大,又要從外部導入現代要素,農業現代化的制約因素更多、過程更複雜,是現代化中的“慢變數”,更是“關鍵變數”。農業現代化的狀況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國家現代化的進程。

  ■ 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個核心任務,牢牢把握“中國特色”和“新型”這兩個基本要求。

  ■ 新時期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要有新思路、新視野、新辦法。一要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二要由單純在耕地上想辦法到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做文章。三要構建優勢區域佈局和專業生產格局。四要加快推進農牧結合。

  ■ 不管財力多緊張,都要確保農業投入只增不減,財政預算要繼續把農業作為重點來安排。重點支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結構調整、可持續發展、產糧大縣和農民增收等。

  ■ 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是相輔相成的手拉手的關係,誰也離不開誰。沒有新型城鎮化創造條件、輻射帶動,農業現代化就難以推進。沒有農業現代化提供農產品等保障,新型城鎮化也難以持續。

  2014年,面對國內外經濟環境複雜、自然災害較重的嚴峻挑戰,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農業農村保持了平穩發展的良好勢頭。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農民增收實現“十一連快”,農村民生改善取得重大進展,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做好全域工作提供了支撐、增添了底氣。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也面臨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大要求,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在我們這樣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民以食為天,要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一、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是現實與歷史的重大任務

  農業現代化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農業發展的環境條件和內部動因發生深刻變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更為重要和緊迫。對此,我們要深入認識、科學把握。

  (一)從現代化建設一般規律看,迫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農為邦本,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大,又要從外部導入現代要素,農業現代化的制約因素更多、過程更複雜,是現代化中的“慢變數”,更是“關鍵變數”。農業現代化的狀況如何,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國家現代化的進程。環顧當今世界,那些經濟發達的國家,農業現代化水準也高,而那些農業落後、農民貧困的國家,沒有一個真正實現了現代化。這些年我國農業現代化雖有長足發展,但與迅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仍然滯後,成為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與國際先進水準相比,我國農業現代化還有很大差距。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發展戰略,農業現代化這個“短板”越早補齊越好,不然就會拖整個現代化的後腿。

  (二)從穩定經濟增長看,迫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在出現許多積極變化的同時,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穩定經濟增長,首先要穩定農業,否則就可能出現增速走低、供給不足、物價走高的不利局面。2014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國經濟發展實現了穩中有進,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高,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幅在主要新興經濟體中最低。我們能交出這樣一份“成績單”,糧食和農業豐收功不可沒。這使我們避免了一些國家出現的經濟增速下來了,而食品漲價過快導致通脹水準上升,不得不在保增長和穩物價之間進行艱難平衡的被動局面。只要農業和就業能穩住,經濟增速在合理區間內略低一點,也不會出大的問題。但農業要長期穩住,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這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有著多重作用、多種貢獻。挖掘農村居民消費潛力,可以更好地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農民是我國最大的消費群體,消費層次與現有的工業產品檔次和產業水準比較契合,通過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可以啟動農民潛在的巨大消費需求,為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供時間和餘地。用好農業農村投資空間,可以更好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後,加快這些方面的建設,既能帶來巨大的新增投資需求,也有助於消化鋼鐵、水泥等過剩產能,還能增加就業機會。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可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業產業鏈條長,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通過推進農業現代化,可以形成很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有力促進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和民生改善。

  (三)從促進農業長期持續發展看,迫切需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目前我國農業持續發展面臨兩個“天花板”、兩道“緊箍咒”。這些年農業連續增產,提高價格、增加補貼這兩個政策工具發揮了關鍵作用。但目前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已高於進口價格,繼續提價遇到“天花板”;農業補貼中有的屬於“黃箱”政策範疇,受到世貿組織規則限制,部分補貼繼續增加也遇到“天花板”。農業生產成本還處在上升通道,“地板”在抬升,包括人工、農機作業、土地流轉等費用上漲很快,種子、化肥、農藥等價格也不便宜。除了兩個“天花板”外,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這兩道“緊箍咒”也嚴重束縛農業長遠發展。我們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解決了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確實很了不起,但也付出了巨大代價。生態環境嚴重受損、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資源開發利用強度過大、弦繃得越來越緊。大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等化學產品,不僅使地越種越薄,還帶來嚴重的面源污染、白色污染,再加上工業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農村環境問題愈發嚴峻,嚴重危及農業持續發展和農產品品質安全。與此同時,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耕地不僅數量在減少、品質也在下降,農業生產用水缺口呈擴大之勢,農業資源約束也在日益增強。兩個“天花板”在頂、兩道“緊箍咒”在身,農業靠什麼持續穩定發展?別無他途,只能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從依靠拼資源消耗、拼農資投入、拼生態環境的粗放經營,儘快轉到注重提高品質和效益的集約經營上來。

  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個核心任務,牢牢把握“中國特色”和“新型”這兩個基本要求。要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創新生產經營方式,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集約節約、可持續發展。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差異很大,各地生產力水準不盡相同,農業現代化不能一個模式齊步走,各地要因地制宜、大膽探索、積極實踐,形成全國多路徑、多形式、多層次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格局。

  二、因地制宜,突出重點,依靠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改革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過去我國農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創新。今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仍然要靠改革創新。加快農業現代化,既涉及生產力發展,也涉及生產關係變革,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把握方向,突出重點,有序推進。

  (一)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糧食安全這根弦決不能放鬆,否則糧食生產一旦出現大的滑坡,好多年都緩不過來。在糧食問題上,首先要算好安全賬,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但也得考慮經濟賬,並不是越多越好。凡事都有個度,過猶不及。近些年糧食庫存不斷增加,倉容緊張,財政負擔沉重。農業發展也要按市場規律辦事、講求經濟效益,不然農民沒積極性、國家也負擔不起,就難以持續。現在看,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確有必要認真研究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提高農業發展的品質和效益。

  新時期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要有新思路、新視野、新辦法。一要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現在人們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越來越關注“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要引導農民瞄準市場需求,適應消費者選擇,增加市場緊缺和適銷對路產品生產,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二要由單純在耕地上想辦法到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做文章。我國耕地資源有限,但有著廣袤的山區、林地、草原、海洋等,物種等資源豐富,要引導農民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挖掘各種資源生產潛力。三要構建優勢區域佈局和專業生產格局。加強科學規劃、政策引導,依靠市場力量推動農業生產不斷向優勢區域集中,打造優勢產業帶,提高產業集中度。四要加快推進農牧結合。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糧改飼試點,逐步把糧食、經濟作物二元結構改成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結構。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產業化,要在“內外聯動”上下功夫。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發展理念和組織方式引入農業,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從產業鏈增值中獲取更多利益。重點抓好三件事。一是抓農產品轉化加工。主產區往外調“原”字型大小農產品,不利於主產區農業增值增效,也加重運輸負擔。要支持主產區發展畜牧業、糧食加工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主產區調出糧食是貢獻,調出肉蛋奶、調出加工食品,同樣也是貢獻。二是抓農產品流通。農產品流通環節多、成本高、損耗大、效率低,導致農民“賣難”和居民“買貴”並存,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解決這一問題,要創新流通方式和流通業態,推進電商與實體流通相結合,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幹網路,推進各種形式的對接直銷。三是抓農產品品質和食品安全監管。目前農產品品質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向好,但風險隱患猶存,違法違規問題仍然頻發。要堅持不懈地抓好品質安全監管,決不能再出大的事件,否則就會打擊人們對國產農產品和食品的消費信心,影響農業發展。要抓緊把基層農產品和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健全起來,從源頭抓起,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嚴格市場執法監管,確保農產品和食品品質安全。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產業化,根本上要靠創新驅動。要把農業科技擺在國家科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國科技戰線要服務農業、支援農業,現代科技成果要優先在農業領域應用推廣。要瞄準世界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緊扣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加強對生物育種、智慧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等領域的科技攻關。要以產業和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首先要給科技人員插上奮鬥的翅膀。我國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農業科技人員,蘊含巨大的創新創造潛能。要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完善激勵機制和相關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釋放人才紅利。對農業基礎性研究,國家要提供充足、穩定的經費支持,使科研人員能夠靜下心來“十年磨一劍”。對應用性、實用型研究,要更多地運用市場力量來支持和激勵。大力發展農業科技企業,鼓勵科技人員參與企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離不開農業機械化。要加快改造和提升農機工業,研發適合不同地區、不同產品、不同環節的農業機械,努力提高農機品質,推進農業產業全程機械化。

  (二)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目前我國戶均經營土地只有7畝多,在世界上屬於超小規模。隨著環境條件變化,小規模經營越來越顯示出局限性,無論是先進技術應用、金融服務提供,還是農產品品質提高、生產效益增加、市場競爭力提升,都遇到很大困難。農業要發展,必須突破經營規模小的限制。對此,農民群眾看得最清楚、體會最直接、行動最積極,他們已經探索創造出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比如訂單農業、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企業加農戶等。像家庭農場,幾年時間就發展到87萬家,平均規模達到200畝,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實踐證明,適度規模經營不僅是農民群眾的自覺選擇,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土地流轉是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方式,要予以鼓勵、引導和規範。現在農村已有2.6億人轉移到城鎮,還將有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出去。這些人特別是長期在城鎮就業或已落戶的農民工,有的無力或不願意再經營承包地,希望進行有償流轉。中央出臺的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農戶依法採取多種方式流轉承包地,鼓勵地方對土地流轉實行扶持政策。各地要正確理解和貫徹中央精神,積極引導、做好服務,不搞強迫命令,不替農民做主,讓農民成為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的自覺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這裡需要強調,對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要加強經營方向上的引導和規範,堅持以糧食和農業為主,不能搞“非糧化”,堅決禁止耕地“非農化”,使土地流轉成為提高糧食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有力武器,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很多地方在不流轉土地的情況下,也實現了適度規模經營。比如,有的通過土地股份合作和聯合或土地託管等方式,擴大了生產經營面積。有的通過龍頭企業與農民或合作社簽訂單,按照標準和要求進行生產,實現了規模效益。有的通過發展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流通合作社等以及其他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實行供種供肥、農機作業、生產管理、產品銷售等“幾統一”,取得了區域規模經營效應。因此,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不能單純理解成土地經營規模的擴張,更不能簡單等同於土地兼併。在這個問題上,只要符合國家法律和政策,符合改革方向,農民群眾歡迎,不管什麼形式,我們都要鼓勵和支持。還要看到,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小規模農戶仍占大多數,要注意幫助他們解決面臨的實際困難。

  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要堅持因地制宜,一切從實際出發,允許地方進行多種形式的探索試驗。當初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候,各地的做法也有差別。有的地方搞專業承包聯產計酬,有的搞聯產到勞,有的搞包產到戶,有的搞包乾到戶,等等。中央當時的態度是“可以、可以、也可以”,給地方很大的自主權。現在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也是這樣,我們的觀點是“探索、探索、再探索”。在實踐中,各地要尊重農民的意願和選擇,注意總結經驗,不斷完善。

  大力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加快培育新型農民。這幾年,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發展,已成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主要力量,應繼續予以扶持。要研究制定吸引年輕人務農的政策措施,造就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新型農民隊伍。現在全國每年有700多萬高校畢業生,要制定專門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創業。我們要創造條件,讓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在農業現代化中各顯神通。

  (三)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國農業資源環境已經亮起了紅燈,再沿襲傳統的路子走下去,不僅難以保障當代人的需要,也會斷送子孫後代生存發展的路。必須痛下決心加以改變,堅決把資源環境惡化勢頭壓下來,新賬不再欠、老賬逐步還,讓透支的資源環境得到休養生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重點念好“減、退、轉、改、治、保”六字訣。“減”,就是要把過量使用的農業投入品儘快減下來。化肥、農藥等用得太多,既有危害又多花錢。農民也明白這個道理,只要加強技術指導,使用量就能減下來。比如搞測土配方施肥的地方,化肥使用量就大幅度減少。要大力推廣節肥、節藥、節水和清潔生產技術,逐步減少化肥、農藥和農業用水總量。“退”,就是要把超過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生產切實退出來,該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還湖的要繼續退還,該限牧限漁的要嚴格限制。“轉”,就是要把農業廢棄物轉化成為資源和財富,化害為利、變廢為寶。農業廢棄物,處理不好是污染源,利用好了就是資源。一些規模養殖場利用畜禽糞便生產沼氣、農家肥,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生態環保效益。要開展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和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範。“改”,就是要把土壤改良好,實施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行動,引導農民施用有機肥,推廣深松整地、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等措施培肥地力,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治”,就是要把受損的生態環境逐步修復治理好,支持開展地下水嚴重超采區綜合治理試點,支持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試點,發展替代產業、綠色經濟。“保”,就是要把耕地、水資源等農業發展的根基和命脈堅決保住,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保護補償等制度。

  (四)加大農業政策支援和資金投入力度。隨著經濟增長由高速轉為中高速,財政收入增幅回落較大。但不管財力多緊張,都要確保農業投入只增不減,財政預算要繼續把農業作為重點來安排。加快建立各級財政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強資金統籌整合、提高使用效率,確保財力集中用於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環節,重點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結構調整、可持續發展、產糧大縣和農民增收等。農業補貼要穩定存量、增加總量、完善辦法、逐步調整,新增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新型經營主體、主產區傾斜。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吸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農業。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今後幾年,要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關係全域、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重大水利工程,特別是要在中西部地區建設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大型水庫和節水灌溉骨幹渠網。這些事遲早要幹,早幹比晚幹好,現在正是好時機。這既可以夯實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也有利於擴大投資、促進增長、改善民生。國務院已對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作出了總體部署,要加快推進。要創新水利建設投入機制,用改革的辦法破解治水缺錢難題。中央和地方財政都要增加投入,同時要通過政策引導把社會資金、銀行信貸資金調動起來。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通過改革產權制度和運行管護機制、採用財政以獎代補和先建後補等方式,調動農民建管積極性。

  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和調控機制。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進行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取得初步成效,要研究改進操作方式方法,儘量做到簡便易行。繼續執行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開展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探索防範價格風險、保障農民收入的新路子。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和吞吐調節機制,加強市場調控,防止谷賤傷農。各地要落實地方糧食儲備規模新增計畫,特別是主銷區在這個時候要多作些貢獻。

  健全金融支農制度。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越發展、農業現代化水準越提高,對金融的需求就越強烈。國務院出臺了促進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政策措施,要認真抓好落實。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要履行支持農業的責任和義務,增加涉農貸款,暢通農村金融服務“主動脈”。要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積極發展小微金融機構,探索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的有效途徑,豐富農村金融服務“毛細血管”。農業保險要擴大政策性保險覆蓋面、提高保費補貼標準,積極發展商業性、合作性農業保險,提升風險保障水準。

  (五)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我國是世界上農業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農業深度融入國際市場。這對農業現代化建設,既有難得機遇和有利條件,也有各種風險和挑戰。搞好了就會八面來風,搞不好就是八面埋伏。我們必須審時度勢,科學謀劃,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要加大引進國外關鍵技術、管理經驗、種質資源和高層次科研人才等力度。調控好農產品進出口規模和節奏,防止對國內市場和農業生產造成衝擊。要促進農業“走出去”,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糧商和農業企業。

  三、發揮好新型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輻射帶動作用

  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是相輔相成的手拉手的關係,誰也離不開誰。沒有新型城鎮化創造條件、輻射帶動,農業現代化就難以推進。沒有農業現代化提供農產品等保障,新型城鎮化也難以持續。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大戰略、大棋局,這盤棋下好了,不僅可以充分挖掘城鎮化這個最大內需潛力,為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準提供強大動力,而且能夠有效增強城鎮化對農業農村輻射帶動能力、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解決好城鄉差距過大等重大結構性問題。我們要努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互促共進。

  (一)解決好“三個1億人”問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到2020年著力解決好現有“三個1億人”問題,這既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切入點,也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安排。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要扎實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把進城農民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要深化改革,完善農民自願有償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以及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等辦法,提高農民在城鎮安家落戶的能力。引導約1億農民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要著力加強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促進中小城市和縣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承接產業轉移,提升人口承載能力。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要精心規劃,落實政策,確保完成。把農村危舊房改造,與中心村、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努力讓更多困難群眾早日安居樂業。

  (二)積極推動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大量農村人口到城鎮轉移就業和落戶,這本身就是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有力帶動,也標誌著我們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要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建設統一規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合理佈局、要素平等交換。引導城市資金、技術、資訊、人才、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更好地發揮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帶動作用。近些年,城市許多工商企業“上山下鄉”,互聯網公司也把業務擴展到農村,給農業農村帶來了現代生產要素、新商業模式和通達的行銷網路,推動了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創新,促進了農產品流通,啟動了農村資源配置的“一潭春水”,也為企業發展開拓了空間。對此,要繼續予以引導和支持。

  (三)多管道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村全面小康,關鍵是增加農民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雖然連續5年縮小,但目前仍然過大。要通過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兩手”發力,拓展農民就業增收空間。要大力推動農民轉移就業。現在農民工資性收入已超過經營性收入,佔據農民收入的近“半壁江山”。今後農民增收很大程度上還得靠轉移就業。現在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服務業增長很快,成為農民轉移就業最大的“容納器”。在產業邁向中高端過程中,只要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擴大農民工就業仍大有可為。要積極鼓勵農民工自主創業。現在不少農民工經過在城市的多年打拼,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技能、資金和管理經驗,創業意願強烈。要綜合運用創業投資引導、小額擔保貸款等辦法,落實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等政策,幫助他們解決融資難題、降低創業成本,帶動更多農民就業。要著力支援以農興業。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鄉村旅遊,打造新的農民收入增長極。

  (四)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即使今後城鎮化水準大幅提高,仍將有數億人生活在農村,必須堅持不懈地推進新農村建設。一要由“單項突進”向“綜合發展”邁進。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簡單理解為“新村莊建設”,“錢多蓋房子,錢少刷房子,沒錢立牌子”。要均衡推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人居環境改善。二要由“千村一面”向“各美其美”邁進。新農村建設不能搞“去農村化”、照搬城鎮模式,不能千篇一律、一個模式、一種格調,不然既沒有了農村味道,也丟掉了地域差異、民族特色。要建設類型多樣、特徵鮮明、風貌各異、多姿多彩的新農村。要重視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充分考慮今後農村人口變化趨勢,不要費了好大勁把路修通了、水接上了、房子蓋好了,村裡卻沒人了。三要由“物的新農村”向“人的新農村”邁進。既要重視發展經濟,也要加強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以及和諧社會建設,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文明鄉風,推進基層民主管理,使新農村“內外兼修”,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

  (五)加快推進農村扶貧開發。現在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只有6年、時間很緊,而扶貧任務很重,要繼續向貧困宣戰,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中央和地方財政都要較大幅度增加扶貧投入,同時要制定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扶貧。繼續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並與精准扶貧結合起來,提高扶貧的有效性、持續性。要高度重視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從根上斬斷貧困代際傳遞。

  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是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級難題。靠什麼克服困難、走向勝利?要靠億萬農民群眾。中國農民是極富創造力的,改革開放以來,家庭承包制是農民冒著風險發起的,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是農民創立的,近年來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也是從農民衝破障礙進城開始的。中國農民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也有著很強的耐性和韌性。為了追求美好生活,他們可以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只要把億萬農民的積極性調動好、引導好、保護好,就會匯成滾滾洪流,形成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為此,我們要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縛農民手腳的不合理的制度障礙,放手讓農民的創造、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加強對“三農”工作的組織領導,是我們的政治優勢,也是農村改革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障。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堅持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和科學求實的態度,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村科學發展步伐。要增強改革創新意識和法治思維,逐步把農業農村各項工作納入法治軌道。要抓好責任落實,進一步健全“米袋子”省長負責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和食品安全監管、抗災救災行政首長負責制等。大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三農”幹部隊伍建設,為農村改革發展穩定提供有力保障。要堅持以人為本,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每個農民平等享有成長進步、“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機會,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動力。

  做好新時期的“三農”工作,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關係著國家現代化建設戰略全域,承載著億萬農民的光榮與夢想。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奮發有為,扎實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這是李克強同志2014年12月22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 來源:求是

  (原標題:《求是》雜誌發表李克強總理文章 以改革創新為動力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在城鎮安家落戶能力)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