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整個賀歲檔「死氣沉沉」的情况下,綜藝電影《跑男》讓大盤又再度熱了起來。日前,馮小剛在參加一檔綜藝節目錄制時,痛批「綜藝電影」走紅現象:「幾天拍完掙好幾億,這種錢,很畸形,是電影的自殺。」綜藝電影能獲得市場認可,自有其道理。綜藝節目長達半年的熱身,相當於每周一次的品牌宣傳,有著天然的觀眾基礎;在投資回報率上,可謂有著天然的優勢。從這個角度看,對於目前的中國電影市場,綜藝電影確實是一條攪局的「鯰魚」——當然,在反對者眼中,這是一顆壞了一鍋粥的老鼠屎。作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電影市場正迸發出強勁的活力,內地的銀幕數不斷攀升,三四線的影院建設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迅速發展的影市亟待大量高質量的內容來填充。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連同進口片在內,2014年總共上映的電影總量才僅僅300部,平均到每個月才25部片子,而韓國今年1月上映的電影超過100部。因此,在選擇極其有限的情况下,綜藝電影的大熱根本就不是什麼觀眾需要,而是現有電影審查制度下題材匱乏。而引進片無腦大片居多,造成各國各種類型和豐富內涵的片子愈來愈稀少,現實主義作品長期噤聲,跟風作品和麻醉娛樂產品氾濫,一個半市場化的電影怪胎而已,說到市場化,有本事全部放開試試?
劣幣驅逐良幣傷害電影市場
綜藝電影的擁護者一直在強調市場選擇,但是馮小剛等電影人抨擊得更多的是,一周拍完粗制濫造,而且用海報、預告片等電影物料包裝一檔綜藝節目,作為一部電影的誠意何在?有多少電影人不會心動,進而爭相制作這種「短平快」的電影?有多少投資人還會側重投資嚴肅的、動輒拍攝數月乃至一年半載的電影?事實上,為了與電視節目接軌,綜藝電影不得不在「熱飯」階段端上桌,這與電影所要求的精工細作形成了嚴重悖離。而更多盲目的熱錢,助長了更多粗制濫造想撈一票的投機者,會使真正認真創作的電影人失去了生長的土壤——庸俗的市場決定一切,或許劣幣驅除良幣的體系才是對中國電影市場真正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