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從春節紅包“瘦身”看民風新氣象

2015-02-23
来源:新華社

  羊年春節,線上全民搖紅包、微信紅包大“熱”,線下傳統的走親戚、同事串門時給孩子、給老人的紅包,節日婚慶嫁娶的紅包卻“冷”了下來。發紅包的圈子小了,回歸到家人、親戚之間;紅包變薄了,圖的是吉利,而不是“禮”;一些地方摸紅包、紅包折個角便返還的習俗更是將紅包徹底變成了“好意頭”;難得悠閑的人們也從節日人情往來中“解放”出來了,更多回歸家庭,陪伴親人。這個春節,親情更濃。

  發紅包的圈子小了

  今年春節,廣州某事業單位副處級幹部的女兒就收到兩個紅包:一個來自孩子姥姥,一個是她自己給孩子發的。“朋友、同事之間都不再互相給孩子發紅包了。”她說。

  像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記者在廣東、安徽等多個省份新春走基層時發現,政府機關人員、企業老板、白領多反映,春節紅包更多的只限在家人、親戚之間發。

  去年春節,孩子收到了2000多元錢紅包的廣州白領李先生告訴記者,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在老家,孩子的紅包都是朋友、同事發的,自己也要給他們的孩子發。

  朋友之間幫過忙、辦過事的,趕在春節給孩子發個紅包很常見。陝西渭南的秦先生去年受朋友請托幫了個忙,今年春節他拒絕了這位朋友給孩子發的千元大紅包,“我自己也不給朋友孩子發紅包了。”秦先生說。

  過去發紅包范圍之廣,安徽一位科級幹部深有體會:“往年春節,一些酒桌飯桌上認識的‘兄弟’‘哥兒們’之間,也要互相發”。

  春節是中國人婚慶嫁娶的高峰節點。除了給孩子、老人的紅包,這種隨禮紅包也在變化。“以往部分領導幹部為子女舉辦婚禮,一些下屬單位同事、管轄范圍的企業負責人等知道消息後可能帶著紅包‘不請自來’,領導對此也不拒絕。”前述這位科級幹部說,“但今年,我所知道的就有好幾個處級、廳級幹部不公開舉辦子女的婚宴,只是在親戚范圍內宴請幾桌。”

  紅包薄了,變身“意頭”

  今年春節“紅包”的另一大變化就是“變薄”了。

  在廣東,已婚人士在新年給孩子或未婚人士派發“利是”是傳統習俗。與北方的紅包最大的不同在於額度小,一塊、五塊、十塊的,圖的就是個吉利。

  從安徽到深圳工作了7年的80後小仰如今已“入鄉隨俗”,給親戚孩子發春節紅包也是按廣東人的“利是”給,“剛開始,親戚還覺得我小氣,現在都知道這個習俗,也沒人說了。其實不是真的在乎紅包裏有多少錢,是個祝福吉祥的意思”。

  有的地方則更純粹,只求吉利。春節前,參加中學同學婚宴的陳先生,著實被佛山當地的“摸紅包”習俗“驚”了一下。應邀參加婚宴的親朋在門口接待處送上紅包,新人甚至都不過手,由新人的父母代為摸一下紅包便返還。

  佛山市紀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當地順德、南海幾個地方民營經濟發達,群眾富裕,也很注重誠信和契約精神。一直以來,不管誰家舉辦婚慶嫁娶、升學宴,紅包一律“全額返還”。有的村方式不一樣,是將親朋送的紅包折一個角,代表來喝一杯喜酒,再返還。“在當地人眼裏,人能來,一起喝杯喜酒,就是情義,比什麼都重要。”

  “這種往來,其實就是個風氣,風氣不管好壞,一旦形成了,大家都覺得很正常。”這位負責人說。

  紅包回歸初衷 親情濃了

  伴隨著紅包圈子變小、數額變少,紅包逐漸回歸初衷:其代表、傳遞的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更加濃烈。

  以前在廣州,年前上班最後一天領導和老板給職工發一封“關門紅包”、年後上班第一天發“開門紅包”,已成慣例。而且職工已習慣將此作為“福利”互相攀比。在一家國有銀行工作的小胡告訴記者,原來僅開門紅包就達1688元之多,今年全部取消了。

  記者走訪了解到,無論機關事業單位還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開門、關門紅包都不見了。這種風氣也影響到了孩子。之前小夥伴們互相攀比收到了多少紅包。現在只有家人、親戚之間發,也就沒有了多少差距可比。

  這個春節,對於在深圳做生意10多年的江明來說格外“清閑”。他告訴記者,以前大年初一就忙著去有關部門、合作企業、客戶家裏串門,給他們的孩子、老人發紅包、送點禮品,借此維系“感情”。今年老早大家就都講明了——“互免”。從年三十到初三,他一直在家,看電影、喝茶、打牌。

  節日身體得到了休息,心理也輕松了不少。“過年期間大家攀比得少了,紅包的厚薄也沒有多少人在意,親朋之間聊天、打牌、看春晚,其樂融融。”安徽合肥市民小張說,“以前可能會講究排場,過節最後成了‘過劫’,七天下來,身心俱疲。”

  民俗專家葉春生說,紅包雖是實物,但從感情、親情角度來講,卻是“虛”的“配角”,問候、陪伴等感情交流,才應當是春節的“主角”。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