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柴靜紀錄片《穹頂之下》追查霧霾根源,指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燃油品質太低,又是因為石油行業左右標準制定。對此現象《華爾街日報》在2013年也報導過,當時看到該報導後,我寫了一篇短評。現在重翻出來,請大家指教。
破除國企壟斷,廢除價格管制,我們向來是不缺乏理由的,沒想到現在又增加了一個;國有企業的弊端,價格管制的禍害,我們向來也是不覺陌生的,沒想到現在又增加一個。這就是霧霾天。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稱,“中國政府試圖治理空氣污染的努力面臨盤根錯節的國有企業和地方利益集團的強烈抵制。”“中國最大的兩家煉油企業中國石油[-1.05% 資金 研報]化工集團公司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均替各自的環保記錄辯護。中石化稱其已經斥資數十億元更新煉油設施。中國石油稱其生產符合國家品質要求。”
該報同時指出:“由於燃料價格受到嚴格監管,中國的煉油廠不願生產更清潔的燃料,因為較高的成本無法轉嫁給消費者。與此同時,卡車在中國車輛總數中占了差不多四分之一,但排放顆粒物的比重卻占到將近80%。”
雖然我們都明白空氣污染並不全是汽車尾氣以及煉油廠造成的,但是,這兩項至少也是空氣污染的重要源頭。那麼,提高燃油品質,改進煉油廠作業,就是空氣污染治理中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但是,同樣是《華爾街日報》的這篇報導指出:讓擁有強大政治背景的中國煉油廠讓步,是環境監管機構面臨的挑戰之一。而財政部和中國煉油廠在有關補貼的談判中也陷入僵持。煉油廠希望獲得補貼,以部分沖抵升級和運營生產清潔柴油煉油廠的較高成本。
這不禁讓人想問,我們對汽車燃油及煉油廠的標準是什麼?有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這個標準夠不夠高?如果有的話,這些標準是否已經得到落實,若沒有得到落實的話,是不是中石油、中石化這些煉油巨頭政治背景實在太強大,以至於環保部門根本都沒法將他們告上法庭,或者即便告上法庭了也只能不了了之?
更可能的答案,是我們的標準本身就比較低,包括成品油標準和煉油廠的作業標準。事實上國內媒體已經廣泛報導的一個事實是中國的燃油標準過低:目前全國實施車用汽油國三標準階段,含硫量不超過150ppm,車用柴油硫含量不得超過350ppm。與此同時,歐盟和日本已經將汽油和柴油中的含硫量降至10ppm,美國是30ppm。這意味著中國當前的汽油標準是歐洲、日本的15倍,美國的5倍,柴油則是歐日標準的30餘倍。
我們一般會認為,既然是我們的燃油標準過低,那麼我們只要提高標準,並且要求所有廠商嚴格執行就行了。但現在我們看到答案了,要提高標準是有阻力的,這阻力就來自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大型國有企業。他們希望獲得更多補貼,否則就不能生產更加清潔的柴油。
也就是說,現在的問題還不在於假如我們有足夠嚴格的標準之後,這些標準能不能得到落實,而是在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壟斷巨頭面前,我們可能連標準都無法提高,連相關法律都無法出臺。有時候出臺一部法律,並不僅僅是你有充足理由就可以的,你還需要有強硬後臺才行。很不幸,現在的大型國企後臺可能更硬。需要說明的是,此所謂“後臺”有可能是既得利益集團,也有可能是民意。
我們知道要打破國企壟斷是很難的,因為這等於搶了許多政府高官的飯碗,等於讓很多政府高官失去了發財機會。這恐怕要比讓國有企業在一些產品的品質標準上讓步難得多,但是,我們還應該認識到的是,只要壟斷不除,國有企業就會在這樣那樣的地方給人們製造麻煩,比如抵制提高燃油標準,從而讓阻礙空氣治理。所以如果我們要真正解決問題,還是得從破除壟斷上想辦法。而且既然高管維持國企的主要目的也只是圖財,那麼我們出高價贖買就行了,這總比讓這些巨無霸企業繼續禍害下去要好。此謂破財消災是也。
不過,破財也要看地方,有些錢就堅決不能花,比如說給煉油廠提供財政補貼。現在煉油廠還在和財政部談判,希望獲得補貼,以部分沖抵升級和運營生產清潔柴油煉油廠的較高成本。平心而論,這點要求也並不完全過分,這是因為中國的成品油價格是受到政府管制的,煉油廠並不能通過提高油價將成本分攤給消費者。
但是,我們作為外人看來,應該明白公道的解決辦法,不是由財政部提供補貼,而是應該乾脆廢除價格管制。當煉油廠可以在市場上自由定價之後,他們就不用面臨一定虧損的窘境,政府也不再需要因為財務理由而對他們網開一面。立法部門只要制定出相應的燃油標準,然後嚴格執行就可以了。至於在這個標準下,他們能不能生產出合格的油品,能不能以大眾所能接受的價格供應,那完全是他們自己的事。
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預料,屆時油價一定會上漲,但這是我們要避免空氣污染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們以前不捨得花錢,今天讓大家一起在霧霾天下生活就是代價。現在我們說中石油中石化是空氣污染的其中一個根源,所以請它們還百姓以藍天,但真正的希望並不是寄託於他們身上,而是寄託于更多老百姓的認識上。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識,要想獲得藍天,就得要求政府破除行政壟斷,廢除價格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