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說「民以食為天」,宋代養生家陳直說「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而且「若有疾患,且先詳食醫之法,審其疾狀以食療之,貴不傷其臟腑也」。可見,人的生命不可能離開飲食(食物)。飲食能使谷氣充盛,強身健體,還能彌補先天不足,補虛卻疾。人之所欲,吃、喝、玩、樂、游,吃在首位,吃是七情六欲的基礎。
然而,在物質豐富的今天,除了因病食少、不能進食外,卻有需吃不吃、吃得太少導致的營養不良,令人不解,原因無非偏食和節食,尤其是節食,幾乎到了無知的地步。
眾多人長期少吃主食(五穀)。
「主食」是三餐中主要吃的食物,《內經》明確地把五穀擺在飲食第一位。在中醫看來,五穀甘平,補脾益胃,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的后天之本。五穀進,氣血盈,身體健,這是生命維持的底線。
但是現實中,卻有些人只顧吃輔食,主食反倒成點綴。縱恣口味,無視物種,變主為次,如虎似牛地只吃肉食或只吃植物,置五穀於擺設,最后的代價是損了五穀築成的身體。
又有許多人不吃早餐,在年輕一代中更為多見。這也是在作賤自己的身體。「一日之計在於晨」。
「計」在何?在於舒展肢體,清清腦子,吃好早餐。晨之當令繼大腸經之后就是胃經。經過一夜睡眠,人體得到了充分休息,精神振奮,但胃腸經一夜的空虛,此時若能及時進食,則體內陰陽氣血可得到及時補充,方可精力充沛一上午。
長期不吃早餐的人群會有三大麻煩:一是非常容易成虛性體質,而且虛中帶有痰濕或瘀血特徵,形成后天性的虛實夾雜體質。一方面弱不禁風、常感冒,另一方面血脂、血糖、尿酸等容易光顧,而且容易得膽結石。
二是越不吃早餐越容易發胖,或遲早會發胖,而且一旦發胖,體重再減更為困難。因為早餐雖然沒吃,但會變著法子從中餐、晚餐、零食中吃回去,打亂了腸胃消化規律的飢飽規律,恰能使飽食的食物消化不及,而為痰濁、瘀血、脂肪,塞於皮下,成為割之難去、減之難為的「肥肉」。
三是一旦得病,治療起來比較棘手,因為肝膽之氣不伸展、脾胃消化功能削弱、整個體內的氣機運動呆滯,生機鬱遏,氣血必定虛、「國力不足」,活活端端地一個外強中乾、素盛今瘦的「尊榮人」身子骨,靠它去干活肯定氣喘吁吁、大汗淋灕、耐力差、易感冒,如同打杖,后給匱乏,空長一身多餘的肉,無戰斗力。
一日三餐,定時進食是養生的基本原則。
《呂氏春秋》說「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尚書》則更是明確指出「食哉,惟時」。孫思邈則具體提出「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到時不吃,必遭其殃」。明代李延則主張早餐一定要喝粥:「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醫學入門保養說》)。明代蔡傳則直言「凡朝起,食粥甚益人」(《修真秘要飲食禁忌》)。
老祖宗留下的以粥為主食的早餐,至今仍然普惠其子子孫孫,怎能說不吃就不吃,如同吃中晚餐想吃麥當勞就恣口麥當勞呢?「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飽食」(《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行天之道》);清代丁其譽則說:「朝不可虛,暮不可實」(《壽世秘典養生要論》)。所以,早餐一定要吃,而且要吃好!
曾慶明廣東省名中醫,主任醫師,深圳羅湖中醫院院長,自稱鐵杆中醫,熱心傳播中醫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