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电影《灰姑娘》几乎一字不漏地照搬童话原本,偏偏这样毫无创新的电影却大受欢迎。影评人胡祥认为,灰姑娘的成长经历其实可以等同于我们自身小小的心灵史,因而观众不分男女都可以自动代入;同时,这种对原型的回溯,带回了古典秩序中的和谐性、安全感,帮助我们对抗现代社会中的破坏性、不稳定性。从这个意义上看,《灰姑娘》就是一钵熬了两个世纪的老鸡汤,与《变形金刚》这样的类型电影的作用是一样的。
《灰姑娘》整部电影让我最意外的是它依葫芦画瓢忠实的态度,几乎一字不漏地照搬,除了多出来了几只迪斯尼标志性的小老鼠们。一向喜欢对童话经典痛下黑手的好莱坞居然异常老实,没有反转,没有对正面人物的揶揄,没有对反面人物的美化,好坏二元对立,扁平至极,甚至有些低幼性,但是为什么偏偏这样毫无创新的电影却如此受欢迎?
在学术上的童话的定义是这样解释的,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也就是说,它的受众是儿童,还承有文以载道的教化作用。但是电影版的《灰姑娘》其实是一部无比纯正的好莱坞爱情类型电影,注意电影对灰姑娘的成长表现是非常简单粗暴的,一个固定镜头加上叠印,从小女孩到少女,人物就蜕变成长了,直接进入了成人世界,让儿童在电影院看爱情电影,应该不会有太好的教育作用。
近年,好莱坞也有几部改编自童话的电影,但是效果皆不太理想,比如《沉睡魔咒》、《白雪公主与猎人》,稍加探析,原因可能如此:首先,童话故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外化体现,它之所以流传下来,是因为它凝聚了人类祖先的内心冲突和集体幻想,好莱坞习惯性用后现代思维改编,实际上是走价值观念的高空钢丝,如果不能继续回到原有的价值轨道,就改变了童话这种文体的特质,便会显得不伦不类,让人生厌。相反,在研究透童话结构与元素后,进行全新的组合,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极具颠覆意识的《怪物史莱克》,表面上看一直在反童话,但是它的内核实际上非常遵循童话的叙事规则,在后现代外表下隐含了传统古典的价值观念,脸谱化的人物,大团圆结局等,还是相当成功。
《灰姑娘》带有明显的成人化叙事策略,而导演肯尼思·布拉纳是做莎士比亚电影出身,电影中还是能莎剧影子,比如强化了“选择决定存在”这个西方哲学经典命题,即个人的选择决定个人命运,也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先看灰姑娘,开始她并没有选择权,父母相继离世,强势继母将其逐步改变成女仆,她只能听之任之,但是好莱坞为其提供了一种心灵上的选择,即她母亲的那句“坚强而勇敢,仁慈而善良。”这成为灰姑娘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种信仰式的准则,这是一种很明显带有现代意味的价值观念,它不在是童话里逆来顺受里的受虐者形象,而是一种带有主动性,牺牲性的现代女性。所以,我们看灰姑娘与王子第一次见面,不是在舞会,而是在一次树林围猎过程中,是她“发现”了王子,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好莱坞赋予了她一种平等意识,她之所以想去舞会,并非为了见到王子,而是她的一个“朋友”,这是对灰姑娘情结的核心便是渴望被保护、照顾和拯救,灰姑娘的态度就是她对王权(男权)的态度,电影的这种设置其实是对灰姑娘情结的突破。
再看王子,王子是一个去掉忧郁气质的莎剧王子,他并非是童话中毫无个人选择权利的王子,他面临着父权的压力,面临宫廷阴谋。他所代表的是具有更加现代性的大众心理,即在纷繁的选择面临如何内心所依,是屈从世俗的标准还是坚持自己的心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就是一部成人童话,也是一本成人选择指南。老国王最终选择同意王子的意愿,黑人侍卫选择一定要见到最后一个姑娘,再一次说明选择决定存在。
有分析认为,灰姑娘的故事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童话,几乎世界上各大洲的民间文学中都有这个原型,比如中国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就有灰姑娘的故事,在比《格林童话》早600多年。在几百年的流传中,听众早已对情节耳熟能详,却依然愿意在电影院中再次重温,在我看来是因为这部电影实质上是给现代都市人的一碗心灵鸡汤,因为它忠于原著,不涉及过多的原型变异,这种高度还原带有很强烈的古典感,而且灰姑娘几乎可以是所有人内心在银幕上的投射,观众不分男女都可以自动代入。灰姑娘的成长经历其实可以等同于我们自身的小小的心灵史,而遇到居心叵测的继母,庸俗无知的继姐妹,同样也可以等价于现实生活中让自己讨厌的人和事,而神奇古怪的教母,破旧温馨的阁楼,可爱的老鼠朋友,则是让自己感觉温暖的人和事。很多成年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进入影院本就是为了重温自己的少女情怀,片中这种童话的色彩实际上可以幻化成现实生活中的相对应。电影的高潮,灰姑娘在教母的帮助下,穿上了美丽的礼服和炫目的水晶鞋,坐上了金色的南瓜车,观众的期待与幻想也达到高潮,这是每一个人都渴望的升华,所以在这时,电影院里26岁的女人和6岁的女孩才会同时发出惊叹,这是一碗醇厚浓香的心灵鸡汤。这也是为何那么小鸡电影,尤其是描写初入职场女性的小鸡电影会以灰姑娘作故事为原型,职场菜鸟最后征服霸道总裁这种童话叙事实际上是对都市女性内心期待的满足。
灰姑娘,只不过是一个人生的必经阶段,是人成长的一种心态,它弥补的是现代性社会造成的某种断裂后的情感补偿。可以再对比文学中经典的灰姑娘形象,比如简奥斯汀笔下的埃莉诺和伊丽莎白,这些灰姑娘就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价值观演变的一个缩影,还比如《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兰香,她实际上承载了底层阶级向上奋斗的一个梦想的化身。在我看来,原型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可以被无数次改编,甚至是任意改编,但是最终始终逃离不开这个模型,因为原型的反复性昭示着人们对于某些永恒主题、某些终极问题的关注。好莱坞这次聪明之处恰好在与其对古典情感的回归,即某种秩序性、和谐性,与现代社会中的破坏性、不稳定性形成对比,给人是一种安全感,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上几乎毫无创新性可言,就文本本身而言最大的亮点在于好莱坞强大的特效作用营造了梦幻感,这种梦幻感与电影呈现的童话感相契合,做了更加通俗直接的处理,反而能获得共鸣,是一剂比较巧妙的自然的舒适的可口的心灵鸡汤,它的作用,也仅此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灰姑娘》与《变形金刚》这样的类型电影的作用是一样的。
胡祥,85后,供职于某儿童出版单位,有多篇文化评论散见于报端。
版权声明:《洞见》为凤凰网文化出品栏目,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