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1

媒體:唱衰中國也要有點常識

2015-03-25
来源:观察者网

  原標題:王文:又見唱衰中國,只好再普及下常識

  過去20年,每當中國經濟部分指標數據下降,一些輿論就會冒出唱衰中國發展的論調。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高速降至中高速,“斷檔失速”、“增長極限”的觀點漸漸流行起來。與過往揣測中國經濟崩潰的說法不同的是,這一輪“唱衰中國論”與過去兩年外需疲軟、資源消費結構調整、樓市萎縮等因素產生共振,加劇了部分人的轉型焦慮症。因此,走出這些論調的邏輯誤區,消除一些民眾的心理誤解,對國家長治久安、穩定民心士氣顯得相當重要。

  糾正對當下經濟的三種誤讀

  2014年中國經濟實際增長7.4%,比上一年增速降了0.3%,為24年以來的最低增速。輿論對中國經濟未來的擔憂,首先源於這個最受關注的經濟指標。

  事實上,且不說中國7.4%的增速,比起日本(0%)、歐元區(0.9%)、美國(2.4%)的增速仍高一大截。單從基數變大的經濟總量看,2014年的7.4%增速的年度經濟增長總量,與2013年7.8%增速的年度增長總量大體相當。2014年經濟增量則相當於1996年全年的中國經濟總量。可見,單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的變化,容易產生誤讀,而類似邏輯也體現在其他的幾個經濟解讀細節中。

  第一種誤讀,是把部分數據的增速下行誤解為經濟發展的全面低迷。一些聲音常常羅列整體投資增速下降、房地產等傳統行業利潤下滑、高檔餐飲和奢侈品的消費低迷等下行數據,卻有意無意忽略了民間投資、第三產業的投資增速高漲、全年裝備與高技術制造業的利潤增長強勁、數碼信息產品消費和旅遊活動等呈現的良好跡象。2014年,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明顯超過第二產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為提升,中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由此可見,看中國經濟,不能盲人摸象,更不能一葉遮目。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在於主動調整,積極推進結構轉型升級,最終實現新常態下的提質增效。目前的經濟結構優化趨勢是明顯的。

  第二種誤讀,是把可控的風險釋放誤解為系統性風險端倪。近年來,個別房地產商資金鏈斷裂,重化工業中小企業困難,小額貸款公司破產,聯保互保等金融產品違約現象頻發,銀行不良貸款率提升等現象,體現了新常態下去杠杆化、去產能化的艱難進程。這些風險釋放整體是可控的,沒有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反而呈現了經濟向好的重構良效。當下,生物醫藥、電子商務、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逐步成為市場舞台上的主角。2014年全國新登記企業數量同比增長45.88%,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眾創空間”現象蓬勃發展。市場反應是最好的經濟晴雨表。舊的增長模式必將被摒棄,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升級注定是新常態的必由之路。這條路曲折卻光明。

  第三種誤讀,是把國際的通縮失衡誤解為對外貿易極限。中國貿易增速的疲軟,部分源於中國勞動力成本的增長,但主要還是源於全球尤其是歐美國家進口需求增長乏力,以及各國競爭性貨幣貶值,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全球化逆流。即便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2014年中國外貿仍保持穩健的增速,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地位鞏固,尤其是,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創2008年以來新高。除此之外,2014年我國對外投資規模1400億美元,超過同期我國吸引外資規模200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資本的淨輸出國。中國經濟正在名副其實地成為世界引擎,成為全球自由貿易最大的踐行者與支持者。

  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正在化解

  新常態下的轉型,實質在於增長動力的切換,即不再依靠粗放式的資源耗費,而是向新一輪改革、創新、城鎮化、開放與改善民生要新動力。

  向改革要新動力。中國正在通過改革釋放紅利來促進經濟長期穩定增長。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明確提出改革總體方案、路線圖、時間表。2013年以利率市場化改革和資本市場改革為主的金融改革成為經濟改革的重點,並提出加快財稅改革的政策。2014年滬港通實施,民營銀行試點推進,利率市場化和彙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中國金融改革的力度有目共睹,這些金融改革為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促進實體經濟增長創造了條件,並釋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

  向創新要新動力。無論是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轉型,還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經濟要向中高端水平升級,必須要強化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目前,中國新一代移動互聯網產業、個性化智能制造業、生物醫療及醫藥產業、高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創新產業形態,正在迅速成長為引領中國經濟的新增長極。這些創新產業基本上與國際先進水平站在一個水平線上,為中國發展的彎道超車提供了可能。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創新產業正在中國迸發出無限的創造力和動力。

  向新一輪城鎮化要新動力。以歐美國家約80%的平均城鎮化率來看,中國新型城鎮化在未來10至15年內還將消化3至4億人口。據測算,中國新型城鎮化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將能帶來7至8萬億元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0%左右,所產生的資金需求將達40萬億元,這對於基礎設施、產業、就業、內需的拉動作用都將呈增長態勢。加之現有城鎮基礎設施的優化、生態環保產業的崛起、中西部產業的縱深發展,我國只要保持目前的政局穩定與政策持續性,未來5至8年內,中國經濟總量有望再翻一番。可見,中國經濟發展的潛能還遠未挖掘殆盡。

  向開放要新動力。30多年來,中國對外開放由點到面,逐漸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十八大強調,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中國積極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與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創新開放模式,在上海自貿區成功試點之後,包括天津、廣東、福建在內的第二批自貿區已經啟動。“一帶一路”戰略也將帶動中國及沿線國家經濟增長和全面開放,並將拉動歐亞及全球經濟增長。

  向改善民生要新動力。我國的醫療、養老、住房、汽車、教育、保險等涉及民生的各個領域存在大量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機會。不僅如此,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新“四化”當中,需要切實改善民生的方面還很多,這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

  2015年全球利好消息明顯:美國經濟增長將使全球外需回暖,將大大有利於中國擴大出口;原油價格大幅下跌將有利於中國企業節約成本和消費者的消費支出增長。由此看,與其說中國經濟出現增長極限的可能,不如說中國經濟正處在經曆轉型陣痛後再次起飛的前夜,正在為更加紮實有力地實現經濟長期穩定高質量增長進行修煉,未來的中國經濟就像傳說中的“鳳凰涅槃”所描述的那樣,將再度騰飛。

  回歸常識,更能破解“唱衰中國論”

  新常態使中國發展面臨難得的轉型機遇期。牢牢抓住這個重要轉型機遇期,關鍵要在紛紛擾擾的複雜輿論氛圍中,保持定力,全面認識國情、世情與民情。這就要求我們超越“數字教條主義”,用相對全面、均衡的經濟數據透視與檢查中國發展的健康狀態;也要求我們擺脫“學術本本主義”,避免照本宣科式、不假思索地傳播一些片面觀點;更要求我們警惕“輿論民粹主義”,不以嘩眾取寵、語不驚人死不休式的狀態分析經濟新常態。

  分析中國經濟,要分析數據,更要回歸常識。中國經濟增長確實在放緩,但是看看2015年的春節假期,境內遊、出境遊的人數再創新高,街道商場、夜市到處都是川流不息的人群。2015年1月中國進出口額在下降,但是天津、廈門、上海等港口卻是一片繁榮景象,形勢好不好,看看碼頭泊位停滿的外貿船只就知道。這些都是憑肉眼就能看到的經濟繁榮與社會繁華。

  環顧我們周圍,絕大多數中國人期待著未來的美好生活。大家希望買房、買車,要求治理空氣與水汙染,渴求舒適和家居的社區,向往豐富多彩的生活,這些都是中國經濟增長永不枯竭的動力。

  當然,中國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還很多。可哪個時期中國的問題不多呢?哪個時期中國經濟的挑戰比現在少呢?中國的經濟問題是成長的煩惱,是經濟整體上行期“如何保持”的難題。而歐美的經濟問題則是衰老的困惑,是經濟下行期中“如何複蘇”的問題。面對唱衰中國的聲音,中國人要有自己的經濟自信。

  其實早在21世紀初,就有許多西方人說中國銀行業已經技術性破產,中國經濟硬著陸之說甚囂塵上。但中國在進行穩健改革的過程中,不僅經濟沒有衰退,反而保持了高速增長,實現了經濟騰飛,西方的唱衰論調不攻自破。穩步前行的中國,完全不必理會唱衰中國的種種論調。只要我們穩住自己的腳步,修煉自己的內功,成長是必然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大踏步地向前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