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极》4K版将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首播
从《河西走廊》到《神秘的西夏》、《第三极》,央视近一个月来连续播出的三部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令人惊艳。其中,《第三极》已经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直接采购,将在其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网络上播出。这是极少数中国自主摄制纪录片成片直接播出的成功案例。
《河西走廊》在科教频道播出后,始料未及,一向不疼不痒的人文历史纪录片竟引发评论热潮,在凤凰视频上的单集日均播放量比《舌尖上的中国》高出125万次;接踵而至的《神秘的西夏》同样反响热烈,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里对西夏文化做出了一次最全面、综合的梳理展现。近日,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开播的《第三极》开场可见,这是一部在影像画面上表现出极高制作水准的纪录片,叙事从微观到宏大,从传奇人物到野生物种,无所不包。
这几部纪录片表现出的整体高水平在观众心目中重新定位国产纪录片,从画面到配乐,更重要的是叙事手法都越来越引人入胜,相应的投资额也大幅提升,动辄2000万起。那么,这是否成就了一个因果关系,有钱了,就有精品?有精品,一定会有识货人?
案例1
电影化的《河西走廊》
“讲故事”的创新思维
《河西走廊》从2012年启动到播出,历时3年,仅仅五集,这样的投入产出比显然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很多人看来,《河西走廊》很有钱,请来两位获得过艾美奖的外籍摄影师历时两年穿梭河西走廊拍摄自然风光画面,行程几万公里;还请来雅尼操刀主题音乐,《河西走廊之梦》充满苍凉、悲壮、信仰、希望的优美旋律获得了好评无数。但真正吸引观众的不仅仅是这些外包装,或者说,如果没有明确的叙事主题,这些出自外国人之手的风光、音乐很难与人文历史衔接交融得如此恰到好处。
很多观众会有这样的感觉,《河西走廊》像一部用电影方式讲故事的纪录片,有故事,所以吸引人。回顾以往有关丝绸之路的众多影视作品,通常聚焦于敦煌及其独特艺术,缺乏对河西地区及整个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丰富性、多样性的有效表达,更没有对隐藏其后的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进行纵深开掘。而纪录片《河西走廊》则改变了以往再现丝绸之路的传统思维方式,它不再是单纯的历史纪录,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演绎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片中,通过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用电影化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篇幅占60%。以往,世界上通行的纪录片拍摄和制作方式中,都会看到学者专家的影子。但在《河西走廊》中没有出现任何同期声和专家解说,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情景再现。
执行总导演赵启辰带领创作团队辗转中国10个影视基地,一共拍摄了230场情景再现,时代跨越两汉、三国、魏晋、隋、唐、元、明、清和新中国,涉及50余个需要设计形象的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设置了60余个室内外场景,动用群众演员近千人次。这种呈现方式对国产纪录片是创新。
案例2
专家随行的《神秘的西夏》
执拗的主创才是取胜关键
《神秘的西夏》开播发布会上,科教频道总监金越半开玩笑地说:“我刚才有一个发现,发现一名纪录片导演拍了一部关于西夏的片子,把自己弄得跟党项人似的。”这就是导演金铁木。西夏是一个彻底被摧毁的王朝,它曾经创造的辉煌文明被历史湮没,所以,金铁木从开始就认定,要拍一部像样的纪录片,首先要把自己变成半个专家。这部纪录片集合了宁夏最优秀的史学人才,在史学方面的挖掘、史学方面的严谨,是分量之所在。于是,他在拜访大量学者专家之后,又三顾茅庐求来总撰稿唐荣尧。
唐荣尧祖籍并非宁夏,却对西夏历史情有独钟,撰写过《王朝的湮灭——为西夏帝国叫魂》、《王族的背影》、《西夏帝国传奇》、《消失的帝国——西夏》、《西夏史》5部专著。他不甘于从考古报告里获知西夏的信息,15年时间,他的足迹出现在甘肃、青海、内蒙古、云南等省份的26个地区,只为真实触摸党项人曾经生活的地方。金铁木看到的唐荣尧,执拗而勤奋,但凡能用脚丈量的事实,他定会选择身体力行,决不道听途说。和其他纪录片编剧不同,唐荣尧自《神秘的西夏》剧组2014年7月实景拍摄以来,始终形影相随,在拍摄中不断梳理、考证着西夏王朝的来龙去脉。
拍摄期间,摄制组途经康定,发现了一个古城池,本打算将此地作为一个拍摄景点。但唐荣尧走进城池时,发现它的夯土技术、现场残留的瓦片,颇具西夏风格。他立刻去查找《康定县志》,上面对此古城池没有记载。他又去了当地的一个庙,一个僧人告诉他,传说八九百年前这里来了一支军队,建了一座城,里面还建了一个庙,教派是白教。白教就是西夏的国教。意外收获虽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唐荣尧却瞬间泪奔。寻访西夏的15年跋涉路,他居然数次与这座城池失之交臂,而这次跟随《神秘的西夏》剧组重走,与古城相遇,唐荣尧觉得像是冥冥之中的天意相助。随着《神秘的西夏》拍摄完成,唐荣尧的又一部西夏专著《西夏王朝》即将问世。
案例3
命悬一线的《第三极》
冒险换来的奇景
讲述青藏高原人与自然故事的纪录片《第三极》一开播就好评如潮,网友盛赞“除了震撼,还是震撼,纪录片拍出了国际范儿”,“每一帧画面都美到丧心病狂”。好片不缺识货人,《第三极》已经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直接采购,将在其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网络上播出。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上的“第三极”,相比南极、北极,它是唯一有着人类丰富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全片仅五集,就讲述了40个故事,立项时就确定要以高水准电影标准拍摄。拍摄的范围,从空中到水下,从微观到宏大,从传奇人物到野生物种。震撼的画面背后,辛劳可想而知,很多画面是拼命换来的。
摄制团队平均工作的海拔在5000米左右。普姆雍错是世界最高的湖,5100米,冬季的含氧量比夏季更低,不到海平面的60%。每天早上五点天不亮,团队要在冰面上步行一个小时。一位20多岁、体力非常好的年轻摄影师,背着器材走下来,最终因为劳累跪在地上呕吐。团队里大部分人都有过高山反应,所有主创都进过医院。
为了表现极端环境下的生命状况,摄制组使用了冰下潜水的方法拍摄。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潜水方式。首先是气压,潜水的时候,相当于在0海拔的状况,然而一出水,就直接上到五千,对于人的血压是个极大的挑战。第二,冰厚八十厘米,冰潜只有一个小小的窟窿,也就是说,人不能像平时潜水的时候那样,随意起降,必须找到那个洞口,如果找不到,就麻烦了。第三,就是寒冷,零下二十摄氏度,再刮风,从水里一出来什么东西都结冰,人是突然面对致命的寒冷和致命的气压。导演曾海若说:“不过,冰潜师总是主动说,再来一次。”
在离珠峰直线距离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拍摄悬崖采蜜人,夏尔巴人要爬上200米悬崖去摘蜂巢,悬崖下就是滚滚江水,如果掉下去连尸体也找不到。而那种酿蜜的黑大齿蜂是世界上最大的蜜蜂,对蜂毒蛋白过敏的人,只要被蜇两三下就性命不保。摄制组请了岩壁摄影师,一行九个人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两江汇流的上方三百米,从全世界最大的蜜蜂嘴里抢夺蜂蜜,并且很糟糕的是,蜜蜂提前出动了。岩壁摄影师在距离蜂巢三米左右的位置被叮了无数包,当时就眩晕恶心,但他还是坚持下来,晚上回驻地,从身上拔了一百多根刺。
《第三极》开播之际,所有的冒险已成传奇,主摄影师孙少光说:“回想起来,不是觉得吃了多少苦为了多少难,而是我们的拍摄过程和拍摄的内容故事一样传奇有趣。”
链接
《第三极》将登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正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热播的大型纪录片《第三极》日前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达成合作,《第三极》的4K版将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首播。
据福斯国际电视网旗下国家地理频道亚洲区副总裁、中国区负责人祁冬介绍,《第三极》讲的是很多国外观众向往的西藏故事,该片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相信其收视率会达到一个高点。据悉,除了海外4K版首播外,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还有意签约《第三极》除中国外的全球代理权以及共同制作该片面向欧美的不同版本。
此前,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有关中国的合作主要以联合制作为主,《第三极》是极少数中国自主摄制纪录片成片直接播出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