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50公里,30年前,如果驾车的话需要8个小时。大约10年前,高速公路的投资让这一时间缩短至两个小时。如今,如果乘坐高铁的话,时间仅为30分鐘。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认为,在发展中经济体进行基建投资,将会取得巨大而明显的收益。英国保险公司标準人寿主席格里姆斯通更确信,对英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其本国的基建投资也可从中国的做法中学习经验。标準人寿在中国的总部位于天津。
基建投资具长期稳定回报
有这种想法的并非格里姆斯通一人,英国法通保险集团已经大举进军这一领域。今年1月,法通承诺将为一个拟投资150亿英镑(1730亿港元)的住房和基建重建项目出资15亿英镑。法通保险CEO威尔逊一直大力唿吁投资于基建项目,他也率先将投资配置转向此类资产。英国其他主要保险商保诚和英杰华较为低调,但他们也支持这种投资。
这种投资背后的动机非常简单。各国央行将利率保持在超低水平,让许多国家的安全主权债券的收益率降至零。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需要有望带来长期可靠回报的投资。无论是在新兴市场还是在西方,基建投资显然都符合这一条件。建设公路、铁路、机场和能源装置的长期项目通常拥有合适的稳定回报,时间周期也与人寿保险或养老保险金的10年、20年或30年的偿付承诺相匹配。
与此同时,基建建设存在资金上的缺口。金融海啸的一个后遗癥是银行不再为此类项目提供融资。现在很少有银行愿意为长期投资融资。即使是作为安排交易并提供短期过桥资金支持的对手方,银行也多有不愿。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银行业风险偏好下降的结果,同时也缘于全球监管机构收紧了对此类资产的资本要求。
寻找海外资金难免遇麻烦
经合组织在金融海啸爆发之际发布的一份报告中预测,到2030年全球基建融资需求将达到50万亿美元。如何协调这些创纪录的投资需求与传统金融领域明显的供应匮乏?
答案往往是求助于投资资金过剩的某些国家:即是中东和亚洲的主权财富基金(SWF),以及加拿大和澳洲的养老金体系。这种做法一度很有效。拥有数十亿美元的SWF金可以直接与各国政府接触来为整个项目融资,从而不必进行復杂的结构性安排。然而事实证明,寻找海外资金有时也会有麻烦。例如,由于运营方法国电力集团和潜在的中国投资者的角力,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造价245亿英镑的欣克利角核电站扩建项目的投资被搁置。
保险及养老金合作需协调人
英国的资金哪里去了?截至目前,法通保险在这个领域中的动作最大,它拿出57亿英镑投资于众多房地产和基建项目。但这只是其管理资产的1%。甚至其雄心勃勃、迄今仍在寻找必要合作者的150亿英镑新投资计划,也不会竞争真正大规模的国家项目,而是聚焦于3亿英镑至5亿英镑的投资。对10亿英镑或50亿英镑以上的项目来说,单个的保险公司或养老基金需要合作。需要有人协调这种努力。银行投资者曾经充当过协调人,就像旧式的商业银行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