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年報期,各家銀行紛紛曬出了成績單。工農中建交五大行的净利增長水平均回到了個位數,與它們相比,規模小很多的中小銀行表現得卻更風光。公布首份年報的平安銀行,净利增長逾3成,達到近200億元,成為平安集團最能賺錢的機器。重慶城商行净利也錄得逾兩成的增長,接近30億元,浦發銀行和興業銀行的净利增長都在14%以上。
政策市場在變船小好調頭
與大行相比,小行跑得更快,在最近幾年都有發生,但差距拉得這麼大卻是第一回。靈童分析主要是這幾方面的原因:中國金融體系過往主要是為制造業提供服務的,它們是五大行的大客戶。但現在中國經濟所處結構時期,更需要金融機構,由單純為制造業服務,轉型到為內需服務。這樣一來,中小銀行船小好調頭,在消費、民生、普惠金融更有建樹。同時他們受舊經濟拖累也更少,不似5大行與制造業關聯太深。
二是隨著央行的降息和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過往憑著自己船大,憑著高利差的東風,自然是比規模小的船(中小行)跑得快。由於以往在净利差方面與大行無法競爭,各中小行都把服務中小客戶作為業務重點,這也令到他們對净利差沒有大行那般敏感。
三是在互聯網接軌方面,中小銀行也比大行跑得快。從最早電子化的招商銀行,到推出橙子銀行的平安銀行,在技術變革方面走到了大行的前面,他們更能迎合新新一族。今年總理報告中提出「互聯網+」的概念,對中小銀行也是鼓勵。
而近來國務院令,從5月1日起執行存款保險制度,這既是利率完全市場化的前奏,同時又給了中小行新的機會。普華永道認為存款保險金制度實施后,存款會由大行向中小銀行分流。而且伴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這種分流會愈演愈烈。能夠拿到更低成本的資金,對銀行就意味著盈利,看來中小銀行跑得越來越快已不容懷疑,但其中的分化也是必然的。一向增長迅猛的民生銀行今年跌出股份制銀行的前三甲就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