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男子演4年“鬼子”逼真遭观众殴打

2015-04-16
来源:太原晚报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国家广电总局本月发布消息,对过度娱乐化的抗战剧不得发证。有媒体称,抗战"神剧"或就此谢幕。

  很少有人知道,在山西武乡有一群草根演员,他们没有雷人的台词,没有炫目的绝世神功,更没有吸睛的美女情色,却也让观众为之落泪。

  因为演出逼真,"鬼子"和"翻译"甚至会遭到游客殴打。记者日前走近他们,解读"鬼子"和"翻译"有着怎样的双面人生。

  演了四年“鬼子”“死”了近六千次

  作为四川一家公司的签约演员和剧组负责人,杨磊在山西武乡县八路军文化园内的情景剧《反扫荡》和话剧《太行游击队》中饰演“鬼子军官”或“伪军队长”。无论角色如何变化,剧情均以其被击毙而结尾。每到周末或旅游黄金周,演出频次翻番,杨磊掐指一算,他平均每天要“死”三四次,演了四年“鬼子军官”,“死”了近六千次。27岁的杨磊是典型的四川人,小个,略胖。2011年从四川传媒学院表演系毕业后,他以签约演员的身份来到武乡。他至今还记得,当年8月15日,以他饰演的“鬼子军官”为反派主角的《反扫荡》在一场大雨中首度开演。

  这场长约20分钟的情景剧,以1943年5月八路军在武乡粉碎日军的扫荡行动为背景而改编:一支日军侵占了原本安宁的小镇,八路军侦察员从其驻地窃取了情报,两名日军在追击途中被杀。“鬼子军官”遂抓捕了全镇所有百姓质问,一名地下党员为掩护人群中的侦察员而牺牲。“鬼子军官”恼羞成怒,下令枪杀百姓。危急之时,八路军四下杀出将日军歼灭。

  对于武乡来说,这一幕绝非虚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曾驻扎在这里,许多老革命家都在此运筹帷幄,指挥华北抗战。因而武乡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

  为尽可能模拟真实,演出中,“鬼子”身着黄色军装,头戴“屁帘帽”。杨磊则在身着军装的同时还蹬一双黑色高筒皮靴,戴着白手套,腰别手枪,手按佩刀。演出枪械也都采用无弹头的电子火药枪,一扣扳机,一股青烟从枪口迅速喷出。结合外场的枪声配音、墙壁上的弹着点爆破效果和中弹者口中和身上的血包,令人难辨真假。就连卖烧饼的路人甲,也在走场时不忘将烤炉上的烧饼来回翻转,情节极为细腻。

  但演“鬼子军官”并非杨磊最初的理想。他渴望成为一名话剧演员。大四那年,他在成都观看了濮存昕主演的话剧《李白》,这让他将濮存昕视为偶像,“他对角色的拿捏太到位,让人觉得他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他”。

  被游客扔鞋后只能接着演

  无论是观众数还是影响力,景区内的情景剧都无法与荧幕上的抗日剧相提并论。尽管如此,专业出身的杨磊还是在演出中力求突破。

  语言是他的第一道障碍。一下子要把说了20多年的川音纠正为普通话并非易事,但在杨磊看来又显得迫在眉睫,“人物塑造靠的是台词和肢体,台词不到位,观众就看得很迷糊”。

  刚工作的那段时间,他每天都早起读半小时的报纸。两三年下来,总是把“赵娜娜”说成“赵辣辣”的他,终于练成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增肥,是他为适应角色所做的另一件事。刚来景区时,体重160斤的杨磊仍感觉撑不起“鬼子军官”的气场。为此他没少吃夜宵,身高不足170厘米的他一度增肥至180斤。尽管妻子一直让他减肥,但他依然试图维持170斤的体重,“我并不是好吃,只是觉得需要这个体重”。2011年一次外景演出,他不慎被尚不熟悉枪械的队友击中。虽然没有弹头,近距离火药的冲击还是让他的右小腿在缝合三针后留下一道疤痕。

  更多难以预见的危险来自于观众,《反扫荡》的高潮发生在“鬼子军官”砍杀百姓之时。杨磊质问谁是八路军,并把军刀使劲按在一名百姓的肩膀上,对方则徒手握住刀刃,鲜血直淌。

  突然,一个喝了一半的矿泉水瓶或者皮鞋,从三米高的看台飞入场中,正中杨磊头部。观众间随之爆出“打倒小日本”的呼声,这样的遭遇曾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发生。头部遭击,疼痛不言而喻,但杨磊只能接着演下去。

  据八路军文化园工作人员陈凤枝介绍,除了老人因演出而激动落泪之外,游客因观看演出变得愤慨,继而殴打“鬼子军官”和“翻译”的事也时有发生。

  杨磊对此选择逆来顺受:“如果我们演得不逼真,观众也不会打我们,我想这对自己也是一种肯定吧。”蒲晓旭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