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外資未大規模撤離:中國優勢仍在

2015-04-19
来源:中國日報網
\

  諸多國外媒體報道中國出現大規模的“外資撤資潮”,危言聳聽地報道“外資集體撤離中國”。

  這些外媒認為,外商直接投資是外資動向的一個最直接指標,據統計近年FDI數據呈現逐月走低的趨勢,並一度出現負增長。對於最新的FDI數據,也有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外資撤離中國的情況驗證。

  雖然是少數幾家公司所為,但有些外媒卻危言聳聽地報道為“外資集體撤離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駁斥說,在全球化的今天,資本流動實屬正常,但近來有個別境外媒體將一些外資離開中國放大解讀為“撤離潮”。沈丹陽表示,外商對華投資是有出有進的,但總體上進大於出,並沒有出現所謂的“外資撤離潮”。

  事實究竟是怎樣的?中國還是不是“外資友好型”國度?這是否預示著中國即將告別“世界工廠”的時代?中國對外資的優勢仍在嗎?

  中國處於“結構調整”陣痛期

  “外資撤離潮”說法出現的背景是,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後,外商投資的投向結構發生變化,制造業利用新增外資的規模和比重持續下降,原有的一些制造業外資企業對中國業務進行了一些調整。“制造業外資的下降和原有制造業外資的正常調整,我們認為是正常的。”沈丹陽說。

  選擇離開中國的外企其實事出有因。“盡管也有一些跨國公司對投資環境有所抱怨,我認為這主要是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之後的不適應。”沈丹陽說,“比如我們的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一些外商投資企業經營不善,受這些因素的影響,確實有少數跨國公司對在華業務進行了調整,但總體上看數量是非常有限的。”

  據了解,當前離開中國的外企大多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和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專家指出,在我國進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引進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的時候,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企業撤離也是好事。

  此前據海關初步統計,一季度,全國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6%,為5.54萬億元。其中3月,出口同比下降14.6%;進口同比下降12.3%。

  沈丹陽對媒體表示,對於外貿進出口下降,商務部認為,今年一季度整個波動起伏比較大,一月份微降,二月份大漲,三月份又下降。商務部分析認為,進口下降主要是因為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大幅拉低了進口總額。

  對此,沈丹陽表示,雖然出現外貿進出口“雙降”,外貿有一個情況是較好的,就是結構調整--無論是產品結構、市場結構、區域布局、企業結構,還是貿易結構,都是在進一步優化之中。

  外商投資企業未大規模撤資

  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此前在發布會中介紹,2015年1月,高端制造業領域外商投資活躍。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03.3%,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合同外資和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19.5%和48.8%。

  對於外資企業加速撤離中國的質疑,商務部的觀點是,近年來受到我國勞動力、土地等成本上升,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以及一些外商投資企業經營不善等因素的影響,有少數跨國公司對其在中國的業務進行調整,包括關停個別工廠。

  商務部同時認為,跨國公司在實施全球化戰略過程中,經常采取兼並重組等措施,對其全球業務調整和布局,“這屬於企業正常經營活動,並且總體數量有限。目前還沒有出現外商投資企業大規模撤資的情況。”

  “日企對華投資有進有出,並沒有出現日資企業全面退出的情況。”沈丹陽說,據1月最新數據,日本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數增長3.5%,合同外資大幅度增長46.9%,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增長3.2%。“整體上日企對華投資呈增長趨勢,而不是相反。”

  韓國企業,如三星和樂天集團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目前並無撤離中國計劃。

  數據顯示,2014年,主要國家和地區對華投資總體保持穩定。其中,韓國和英國對華投資增長較快。2015年1月,除新加坡、台灣省和美國對華實際投資有所下降外,香港、韓國、德國、英國、瑞典、沙特阿拉伯實際投資增長顯著。

  分析人士認為,雖有一些外企關停中國生產線,但不必對其負面後果過分誇大。一方面,這些企業撤離中國的生產能力多數是低端制造,也是中國下一步需要調整的產業;另一方面,中國本土企業在這些領域已完全有能力與這些企業抗衡。在盈利空間和市場競爭力下降的情況下,外企及早作策略調整,也反映了其靈活的經營策略。

  中國吸引外資優勢仍在

  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宣布關閉,微軟決定逐步關停原諾基亞在華手機生產線……,面對一些這樣的現象,有觀察者誇大出一幅“外資大舉撤離中國”的圖景,其潛台詞是說中國的投資環境正在失去長久以來的魅力。

  分析指出,這樣的分析是極不客觀的,中國政策、制造體系、消費優勢仍在,中國制造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配套產業鏈以及工業體系,特別是沿海地區,產業之間的協作和產業內部的配套都比較完善,這是東南亞一些國家在短期內難以建立起來的。

  沈丹陽表示,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吸收外資1280億美元,首次成為世界最大的外資流入國。其次,根據上海美國商會《2015年中國商業調查》,有73%和75%的受訪企業表示2014年在華業務實現盈利或者收入增長,有67%的受訪企業計劃2015年擴大在華投資。再次,今年一季度全國實際利用外資比去年同期增長11.3%。

  沈丹陽指出,這些數據充分反映我國的外商投資環境依然具有競爭力。他分析稱,出現“外資撤離潮”的說法,可能跟新常態下外商投資的投向結構發生變化有關系。一個顯著的變化是,2001年-2014年我國服務業吸收外資占比從原來2001年的24%,到2014年已經提高到55.4%。制造業利用新增外資的規模和比重持續下降。一些制造業外資企業調整在華業務,但“外資撤離潮”的說法立不住腳。

  對外資而言,當前中國蘊藏仍有諸多投資機遇。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示,一是市場准入機遇,隨著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的推行,政府審批范圍將大幅收縮,將為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創造更多的商業和發展機會;二是商業創新機遇,鼓勵各國企業參與中國“創新的盛宴”;三是服務消費機遇,政府提出要培育消費增長點,促進養老家政健康消費,提升旅遊休閑消費,推動綠色消費,穩定住房消費,擴大教育、文化、體育消費,這些方面外資大有可為;四是商品進口機遇,“十三五”期間中國消費結構升級將進一步加快,消費品進口的潛力將會進一步釋放,讓更多的國外企業分享到中國消費品的市場紅利。(記者 王璟)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