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 弓
美國《和風日報》前記者庫茲尼亞做夢也想不到,自己去年參與的系列報道獲得了2015年的普利策獎。早在去年秋天,他就離開了這份發行量只有6萬多份的地方報紙,去一個基金會做新聞公關。而39歲的他離開的理由只有一個,記者的工資連付房租都非常吃力。他曾經十分熱愛新聞行業,“新聞是我的事業,能在二十幾歲的時候找到想要從事的事業,我是幸運的。”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個真實的故事讓身為傳統媒體人的我頗為感同身受。
傳統媒體人收入減少將導致又一波離職潮
媒體人的工資收入一般包括兩部分,一是基本工資,二是在本媒體發表稿件得到的稿費。很久以來在同學裏,做媒體的我幾乎都是收入最低的,具體薪資等同於普通事業單位。美其名曰無冕之王,但其實就是一份吃不飽餓不死的職業。而且很久沒有漲過工資。一方面是政府財政壓力,一方面也是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造成的運營壓力。最近一些年裏,不少同事離開了單位,有的去新媒體,有的去做公關,有的去創業。甚至報社的一些老人也會在臨近退休前,語重心長地對我們這些年輕人說:“紙媒不行了,能早跳就早跳吧。”
中央媒體如此,商業化運營的都市媒體也好不到哪裏去。
憑著這樣的工資收入,媒體人很難過上想要的體面生活。
以往,傳統媒體,特別是中央媒體,在收入方面相當有優勢。但最近一些年,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傳統媒體人收入越來越少。這個大環境一方面是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影響力下降,廣告收入也隨之減少;一方面是中央反腐力度加大,作為公職人員的中央媒體人也受到很大制約,軍政機關、國有企業在組織活動時,也開始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地方黨報境況也大致如此。
收入的銳減恐將導致傳統媒體人迎來又一波跳槽高峰,如同公務員又一波“下海”潮一樣。如果說前些年傳統媒體人跳槽還是為了理想,那么現在跳槽更多是為了口袋裏的銀子。
新媒體對人才的吸引將導致傳統媒體背腹受敵
那么,新媒體收入如何呢?
相對而言,網媒根據其規模與性質不同,待遇是千差萬別。
自媒體人則更像一個啞鈴,兩頭大,中間小。有些人長期寫作,卻沒有什么收入,而有些人闖出名氣後,靠企業軟文和培訓,收入則相當可觀。去年的一篇網文曾披露個別自媒體人靠軟文就能月入30萬。
不過,工資收入並不是衡量一份工作的唯一標准。除了顯性的收入外,未來發展前景、工作平台等隱性收入,也決定了人才的流動。
傳統媒體在轉型新媒體,進行媒體融合過程中,投入資金相當大,各種技術手段無一不同步甚至領先於新媒體。我國是這樣,國外也是如此。就拿此次普利策獎來說,網媒全軍覆沒,幾乎所有重要獎項均由傳統媒體獲得。普利策獎行政官邁克·普賴德在接受采訪時指出:
普利策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一視同仁,相比於傳統媒體,新媒體並沒有“必然”優勢。所有的在線網站可以獲得的新聞工具,傳統新聞媒體同樣可以獲得,而且傳統媒體也有著它們自身的新聞網站。放眼今年普利策獎得主,你會發現他們的作品都在互聯網上得到了有力的展示。很多的入圍作品,無論是網站還是報紙,他們都有視頻報道,創新性的制圖展示,新聞采訪的原聲摘要等。
但為什么在於新媒體的市場競爭中,傳統媒體往往一敗塗地呢?
原因有很多,但我認為主要有三點:一、傳統媒體是內容至上,而新媒體是用戶至上,這決定了兩者對用戶的吸引力有著天壤之別。二、傳統媒體是新技術、新平台的追隨者,而新媒體往往是新技術、新平台的開發者和引領者,傳統媒體往往為新媒體做嫁衣裳,比如微博、微信公眾號。三、傳統媒體限於單位性質,受有關部門制約很多,而新媒體監管則要寬松很多,很多傳統媒體不能說而大家又很關注的事情,新媒體可以大顯身手。
文章寫的再好,但抓不住讀者的“痛點”,天天陽春白雪,沒有人看,又有何用?更何況,在我國,很多事情不是傳統媒體想改就能改的。各種條件的制約導致原本擁有人才、資金、政策優勢的傳統媒體,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盡顯劣勢,這必然會降低對人才的吸引力。
在當前,新媒體風風火火,一些大的門戶網站以及頂尖互聯網企業也加大了對新媒體的投入,有理想、有遠見、有抱負的新聞學子首選十有八九不是傳統媒體。
前些日子,新聞畢業生是先去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的話題引起廣泛爭論。如果從長遠來看,答案無疑是新媒體。首先,傳統媒體體制僵化,多數年輕記者編輯很難得到快速提升。而在新媒體裏,如果你有才華,機會則要多得多。其次,傳統媒體中所謂嚴謹、嚴格的訓練,現在幾乎也可以忽略不計。本來新聞就無學,在傳統媒體呆久了,缺少了曆練,怎么能適應未來發展?更可況,在新媒體得到曆練,掌握新媒體運營十八般武器的記者編輯們,未來還有可能到傳統媒體所運營的新媒體中工作。如此來說,還不如直接去新媒體。
可以預計,未來傳統媒體將一邊面臨著人才的流失,一邊也將面臨著新生力量的短缺。而且很多畢業生是拿傳統媒體作為一個跳板(比如目前很多傳統媒體可以解決大城市的戶口,有些單位還能順帶解決家屬戶口)。這將使傳統媒體一直引以為傲的人才優勢逐步喪失,傳統媒體的未來將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