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翔
4月23日,又一个世界读书日。随着“全民阅读”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读书日无疑更加热闹,社会关注度也更高。
就像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后会见中外记者时所说,全民阅读量逐年增加,是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十分重要的标志。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也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既是关乎心灵建设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大命题,又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国家文化战略。前两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告诉我们,已经有超过半数国人一年也读不了一本书。近40%的家庭藏书量不超过20本——很多家庭全部的“藏书”,就是孩子们的旧课本和侥幸没进废品收购站的旧杂志。我国每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才4本,相比之下,韩国是11本,俄罗斯超过20本,以色列为62本。
如果是一个经济指标持续走低,必然能立刻给人以警醒;同样,阅读指标持续走低,以至于国民阅读量不足有些国家人均十分之一,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这正是为什么全民阅读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且“明年还会继续”的原因所在。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把“衣食住行阅”都看成生活中的必备,这是全民阅读所欲达成的美好愿景。相比碎片化的网络阅读,用闲暇时间来阅读那些曾被束之高阁的书本,不仅是享受一种惬意,也是拥有一种财富。
可是回到现实,看看我们的周遭:作品越是严肃越是高深越是无人问津;书店普遍经营困难,靠出售教辅材料苦苦支撑;图书馆的借阅量也在逐年下降,很多经典文本更是多年从未被借出;电影票房越来越好,视频网站越来越多,读书却越来越边缘化了。对此,政府部门显然担着一份责任,倡导全民阅读不是一句口号,必须在行动上有所体现,比如降低出版业门槛、适度补贴实体书店、完善图书馆设施、加大版权保护、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增加公众闲暇时间……
移动互联时代,有一种提法叫“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埋单”。倡导全民阅读,也应该有这样的互联网思维。比如,企业在提供餐补、车补、电话补之外,是不是也应该有“书补”?对给员工提供“书补”的企业,政府部门可否制定相应优惠政策?能否鼓励更多互联网企业加入到全民阅读的推广之中?当免费成为互联网的重要商业模式,全民阅读也需要找到一个免费的风口,让“书补”红包飞起来,让读者、企业、政府和社会都成为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