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3

駱駝城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符號

2016-08-08
来源:香港商报

 2010年8月初,我們驅車來到縣城西南20公里處戈壁灘上的駱駝城古遺址,當年盛極一時的西涼國都繁華落盡,只剩下斷壁殘垣帶來的淒涼與空曠,曾經的輝煌,曾經的駝鈴、絲綢、葡萄、美酒都一去不復返,一個完美的都城跟隨一個王朝的興衰沉澱在大漠孤烟的哀叹中。

  駱駝古城位於河西走廊張掖市高台縣西南21公里處的駱駝城鄉,古城東西寬425米,南北長707米,總面積達30.77萬平方米,是國內現存最大的保存較完整的漢、唐古城之一。

  特約撰稿漆子揚袁永朋

  廢墟上的歷史記憶

  據西北師範大學敦煌研究所所長李并成教授《大漠中的歷史豐碑》(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考證,古城設計精巧,具有良好的軍事防御性能。現存城牆、馬面、甕城、腰墩、角墩等。城牆夯土層厚10至15厘米,底寬6米,殘高7米,古城的四角都有角墩,其中東南、西南角墩基本完整。

  城內一條東西走向的腰牆將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南城較大,北城較小。南城面積約為北城的3.6倍,牆體夯土版築,牆基殘寬6米許,頂寬1.8米,殘高5-8米,南北二城隔牆兩端築墩台,東南角墩頂部殘存敵樓遺蹟。南城東、西、南正中各辟一門,門外皆有方形甕城。城內西南角又有一座南北長132米、東西寬79米的小城,俗稱宮城,城內有古井一眼。

  北城,俗稱皇城,面積為6.54萬平方米,與南城相通,亦築甕城。南城西南角另辟小城一座,方形。南城東垣與北城北垣已大段坍塌,僅餘殘基。

  北城北垣外有乾河床一道,南城南垣外40米許亦有乾河床一條,兩干河床相合,當為昔日供水渠道并兼作護城河。南城東垣外側存烽燧遺址1座,殘高8米許,與東、西兩面相距2.5公里的兩座烽火台遙遙相望。東垣外30~40米處存有斷續延伸的低矮殘牆一道,當為羊馬城。古城東南角、西南角外約200米處各存有小城堡1座,堡址中曾發現唐代開元錢幣。

  李并成教授說,高台縣博物館曾發現從西南角外小城堡往駱駝城西南角墩有一條長約200多米的地道,可一直通到城內,雖早已坍塌,但遺蹟可辨。這兩座小城堡牆體較厚實,似無堡門,有暗道與城內相通,其形制與瓜州鎖陽城西北角墩外的土堡相同,應為弩台。

  城周多有小城堡列置,顯示了駱駝城作為軍城的特點,說明駱駝城是河西走廊保證絲路暢通的一道重要防線。據高台縣文物部門初步調查,城內文化層堆積可分上下兩層:上層系唐代遺存,下層為漢晉北朝遺存。曾出土大量銅箭鏃和漢代殘漆盤。今天城內外還散落著灰陶、紅陶片和碎磚塊、唐三彩殘片等。

  從表是縣到駱駝城

  駱駝城是絲綢之路的樞紐要地,是典型的漢唐邊郡城池,軍事防御設施十分齊備。據《漢書地理誌》,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10)設酒泉郡表是縣,縣城在今駱駝城西北約八公里的黃沙灣(又名黃河灣)古城。《后漢書五行誌》載,光和三年(180)自秋至第二年春,酒泉表氏(是)縣地震八十餘次,水涌出,城中官府民舍普遍倒塌,縣城搬遷,更築城郭。大概在181年春夏,官民離開黃沙灣,在今駱駝城舊址上重新修築表是(表氏)縣。

  前涼張氏政權時期,為安置內地逃難的民眾,表是縣升為郡,仿照東晉都城建康,名建康郡。以此表示對中原王朝的效忠,希望國家統一的願望。1998年4月,駱駝城東南1公里許,新建防洪堤壩,高台縣博物館清理漢、十六國前涼墓葬數座,其中一座前涼墓葬的木板墓誌,記載了墓主人是涼州建康郡表是縣顯平亭閏領拔(副領把),於前涼建興二十四年(336)三月下葬。證明建康郡表是縣城正是今高台縣駱駝古城。

  五胡十六國時期,382年,前秦大將呂光受苻堅之命率十萬大軍征討西域,385年,呂光帶著西域高僧鳩摩羅什,驅趕兩萬頭駱駝滿載西域戰利品東歸,途經建康郡,至涼州,恰巧苻堅被殺,呂光順勢建立后涼政權,并任命謀士段業為建康郡太守。

  397年,段業受后涼大將匈奴人沮渠蒙遜鼓動,舉旗造反,次年以建康郡為國都,成立北涼政權。400年,北涼國敦煌郡太守李暠成立西涼政權,疆域東自建康,西至鄯善。

  《新唐書》卷四十《地理誌》甘州張掖郡條記述,唐武后證聖元年(695),武威道總管王孝杰因甘、肅二州相距回遠,在駱駝城置建康軍,屯田15屯,駐軍5300人,戰馬500匹,成為河西節度使轄下的重要軍鎮。敦煌遺書《唐永泰元年(765)至大歷元年(766)河西節度使判集》中,保留了多條與建康軍有關的材料。如「建康軍物被突厥打將,得賠半周」,「建康軍請肅州多樂屯」等,反映了建康軍在抗擊突厥、吐蕃,保衛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安史之亂后,建康軍於大歷元年(766)被吐蕃攻陷,慘遭屠戮,從此廢弃,成為天然的駱駝圈,此后史書再無記載,駱駝城輝煌的歷史就此落幕。

  密集萬餘座漢唐墓葬

  在此后的近700年,駱駝城先后被吐蕃、回鶻、党項、蒙古等游牧民族占據。至清代,建康郡城重穫生機,古城周圍水草豐美,成為放牧駱駝的天然牧場,於是人們稱其為駱駝城。清代詩人沈青崖過高台時寫道「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風景繪屯莊。兩行高柳沙汀暗,一派平湖水稻香。紫燕銜泥穿曲巷,白鷗冲雨過橫塘。當年畫舸中流處,談笑行兵寄羽觴」。詩人看到一片富足祥和的景象,說明清代前期駱駝城依舊在使用,后來隨著地下水位下降被廢弃。上世紀70年代初,高台縣正遠公社第一口鍋錐井試打成功,70多戶農民再次移居駱駝城。

  駱駝城周圍10餘公里範圍內分布萬餘座漢唐時期墓葬,封土明顯的就有8000餘座,是中國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好的特大古墓群。出土了大量文書、魏晉壁畫磚、彩繪木器、木版畫、十六國時期的紀年簡牘和漢晉絲綢。出土的數百塊彩繪壁畫磚,全景式地反映了漢唐時期綠洲屯墾、西塞牧獵、交通出行、歌舞宴樂等多方面的社會生活。這些珍貴的文物為研究古代絲綢之路中西交通和五涼時期河西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融合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1996年,駱駝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甘肅省政府文史館)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