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66

父母逼婚为什么变得更加严重?

2017-02-09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高晓筱

  当过节返乡的青年看着旧日同学已在家乡县城开起小车、买起新房,孩子都已能打酱油,反观自己仍然两手空空、连累父母被看不起,除了彼此聊不到一块,内心也许会有疑问:是否应该及早回头?

  每到春节,返乡年轻人被父母逼婚、逼相亲是热炒话题。从2016岁末开播的《中国式相亲》电视节目,再到农历新年前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广为传颂的新曲子《春节自救指南》,还有针对亲友团超负荷关爱的《反逼婚攻略》,给人一种双方相爱相杀的感觉,父母来势汹汹步步紧逼,子女披上战甲奋力抗争。可是,父母逼婚的情况,这些年真的变得更加严重吗?

  豆瓣上有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创建于2008年,与父母之间的不快和家庭矛盾,干涉子女婚恋一直是小组的热门话题。9年过去了,小组依然活跃,组员超过12万人,并且相继冒出了其他小组:“反父母皆祸害”、“思考父母皆祸害”、“父母皆祸害吗?”、“子女皆祸害”……在波澜不惊的岁月中,显然有不同的声音和反思加入讨论。到了爆款《中国式相亲》,父母们更被拉到了台前直接把脉,子女们则坐在后台小声评论,部分嘉宾甚至是90后小伙子。年轻人在镜头下或许有点小尴尬,但是那种温顺,很难让人相信他们在极力争取婚恋自由,反抗父母之命。这与十多年前的70后、部分80后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如果父母逼婚等现象只在特定时期凸显,那该如何解释这种变化呢?阶层流动和家庭功能也许可以提供新的角度思考。很长一段时间内地域和阶层之间几乎不存在流动空间。50后和60后的婚恋对象,是熟人圈里的同学、工友、父母亲戚、邻居领导的孩子、兄弟姐妹的朋友,换句话,不太可能遇到意料之外的人,大家都知根知底。而且,在一个人的实际生活中,单位远比父母更重要,它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保护。父母作为家庭的主要代表,其实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在那个年代,人们出行、结婚或离婚都需要单位同意,但是很少听到父母逼婚的故事。

  这种情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予了人们快速积累财富、改变出身的机会。而跨地域的流动,则让人们结识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朋友。所谓“我奋斗二十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故事,当然首先说明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个人只要肯打拼总归能冒头,跟家庭背景关系不大。同时,反映出原本处于不同阶层、毫无干系的人们竟然能千里来相会。在熟人圈和社会阶层大洗牌的时刻,恰好是70后与部分80后结婚成家的时期。离开故乡、外出闯荡的年轻人,既有能力挣脱家庭,也有与陌生来客相识相爱的机遇。因此,“父母逼婚”在本世纪初引起无数年轻人共鸣,这种回响至今仍然存在。

  可是,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又出现了新的趋势。最直接的感受是,这几年陆续听到“逃离北上广”的报道和故事。当过节返乡的青年看着旧日同学已在家乡县城开起小车、买起新房,孩子都已能打酱油,反观自己仍然两手空空、连累父母被看不起,除了彼此聊不到一块,内心也许会有疑问:是否应该及早回头?这种情况在20年前根本不会出现,年轻人走掉就是永远离开,哪怕父母也是举全家之力将子女送到大城市。故事一面是个人的离开与坚持,另一面则是父母的帮助与支持。对部分80后和90后而言,父母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言表,他们意味着帮年轻人买房、帮忙照顾孩子,有经济实力的父母则能够做得更多。当父母成为年轻人向上流动的重要力量时,把关子女婚恋自然也就成为父母分内之事,90后的年轻人没理由不明白,甚至反驳也站不住脚。

  因此,父母逼婚的情况,也许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消失。但是,如果情况真是如此,这将意味着社会流动可能在减弱,阶层在固化,家庭在承担更重的压力。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