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香港商報網
2023-04-18 18:46
贊助商連結
香港浸會大學今日(18日)公布,生物系教授邱建文領導的研究團隊於米埔自然保護區發現一個箱形水母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
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邱建文介紹「米埔三槳水母」特徵。
邱建文透露,把新發現的箱形水母命名為「米埔三槳水母」,是因為米埔是其目前已知的自然棲息地。「米埔三槳水母」屬於三槳水母科,是全球三槳水母科的第四個物種。他認為今次發現增加了香港與全世界水母生物多樣性,同時證明香港是生物多樣性很多的地方,這箱形水母可發展為公眾教育物種,惟所有箱形水母物種都有毒,故不建議市民接觸。
邱建文提醒所有箱形水母物種都有毒,故不建議市民接觸。
邱建文介紹「米埔三槳水母」平均體寬1.5米,身體有四隻角,每隻角有三條觸手,而觸手基部都有一個槳狀結構,而傘面下端有假緣膜,內有多條分支,與同屬其他物種不同。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濕地研究經理柯嘉敏表示,在2020年5月午餐後散步時途徑基圍時發現該水母,由於米埔上一次發現新物種已是2015年,故非常高興米埔今年再發現新物種。她提到2020年在至少四個塘發現300至400隻水母,其後兩年都發現幾十隻,昨日則未見其蹤影。柯嘉敏相信知道發現新物種時很意外,暫時估計后海灣其他地方都有機會找到「米埔三槳水母」,可揭示到后海灣很有生物多樣性價值。
海洋公園助理動物護理專員張雅靜、海洋公園總館長黃永康、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邱建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濕地研究經理柯嘉敏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畢業生徐瀚賢
海洋公園助理動物護理專員張雅靜介紹,公園由前年5月開始飼養「米埔三槳水母」,現時發現它們需要的海水鹹度比一般水母少一半,溫度方面需要約26至27度。公園已繁殖30多隻水母,包括今日在台上展示的12隻幼體,成體會比現時大兩至三倍。由於不同水母都會帶有刺激性,每個人對刺激性反應都會不同,或有機會出現過敏或中毒反應,市民若有反應時需盡快求醫。
「米埔三槳水母」屬於三槳水母科,是全球三槳水母科的第四個物種。
海洋公園總館長黃永康稱,公園今次能與浸大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發現一種屬於香港的新物種意義重大,不但代表團隊有新物種飼養技術,這是很好機遇能與本地學術團體和保育團體就香港動物共同合作。他很希望將來繼續有更多發展機會和空間,告訴市民香港有很多很美麗動物。據了解,海洋公園水母館已對外展示15個水母物種,長遠都有計劃展示「米埔三槳水母」,詳情會稍後再作公布。(記者 唐信恒 攝影 馮瀚文)
贊助商連結
香港商報2023-05-16
香港商報2023-05-16
香港商報2023-05-16
香港商報202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