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旭代表
健全预防贪腐体系
当前,我们的反贪部门独立性不够,只是检察机关的一个内设机构,按地区设置,分散配置人力,人手不够,且专业程度不高。这样造成捏不成拳头、形不成权威、容易受到干扰的局面。
反腐倡廉工作要纳入法治轨道。应该加强反腐的国家立法,增强反腐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原先我们法律上确定的贪腐都是财物性的,而现在大量的贿赂行为是非财物的,比如解决子女就业、退休后的期权交易、性交易等问题,法律还没有跟上去。因此,要加强国家反腐的立法工作,不光从政府的角度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专业力量,更要从国家法制层面上健全预防贪腐体系。
(本报记者 姜泓冰 曹玲娟)
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蔡宁代表
反腐败靠惩治更靠预防
反腐败既要靠惩治,更要靠预防,既要亡羊补牢,查处已经发生的腐败,更要未雨绸缪,预防可能发生的腐败。检察机关在反腐倡廉工作格局中负有重任,不仅要大力查处职务犯罪,清除蛀虫,更要着力搞好职务犯罪预防,防患于未然。我们一直强调,“办好案件是政绩,结合办案搞好预防、减少犯罪是更大政绩”。
对于预防职务犯罪的长效机制而言,制度建设尤为重要。无论是职务犯罪年度报告还是行贿犯罪档案查询,都需要制度的规范和支撑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法制化,明确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定位及相互关系,将有助于使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由一般工作部署向依法规范推进,增强预防工作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本报记者 彭 波)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崔智友代表
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加强法律的执行,让法律彰显应有的威严,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要落实好法律实施的体制机制保障,促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确保在法定的范围内并依循法定的程序行使权力;要通过多元途径,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整个社会尽快形成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让公众乐于并善于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要尊重并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公民所享有的民事权利是人权的法律化,必须受到充分尊重。按照法治的精神,握有公共权力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为实现对社会的治理,可以依法对社会公众施加义务约束,但各种义务的设定都必须以保护人民的法定权利为核心,公共权力应以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作为一切活动的宗旨。
(本报记者 谢振华)
青海省西宁市市长王予波代表
盯住干部恪守底线不越雷池
近年,各级党组织加大了对干部的管理监督力度,但是个别地方和单位仍不同程度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对违反原则的人和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提醒、不批评、不纠正,导致小毛病变成大问题。
从严治吏,必须从严教育。经常化的严格教育是确保干部思想不杂乱、头脑不迷糊的关键所在。通过教育促使干部懂规矩、守纪律,在关键时刻也靠得住、信得过。从严治吏,必须从严管理。要认真落实管早、管小、管平时的要求,切实加强日常管理。从严治吏,必须从严监督。要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从严监督干部的重点,始终警示干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对干部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早提醒、早纠正,提醒干部守住做人底线,不可越雷池一步。
(本报记者 张志锋 王 梅)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静芝代表
要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
公开、公平、公正应是立法的基本要求。立法不能让权力侵害权利,让少数既得利益部门、行业等,通过利用立法起草权,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法律法规,从而损害普遍的公众权利。
立法的起草可以考虑由独立的第三方来承担,这样更有利于做到公正。目前人们普遍反映立法质量不高、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其根源在于有的地方立法过多地考虑某些部门、行业的利益。如果让中立的第三方来牵头,让全社会方方面面的人来参与,经过公开的反复论证、修改,制定出的法律法规才能符合大多数人利益,法律法规的实施也会更加顺畅。
(本报记者 潘少军)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缪蒂生代表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经济社会越发展、改革越深化,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期盼就越高,司法保障职责就越重要。充分发挥好审判职能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已经成为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当务之急。
做好司法保障,必须统一思想认识,确保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和针对性;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深刻认识人民法院在实现中国梦中的时代责任,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贡献;必须认真遵守宪法和法律,公正履行审判职责,依法及时审理各类犯罪案件,维护社会稳定;依法及时处理各类民事纠纷,审结各类涉民生案件。
(本报记者 何 勇)
上海市监察局副局长花蓓代表
从源头“管好钱”“用好权”
八项规定颁布一年多来,上海老百姓感受到的变化是真真切切的,好的传统和作风真的回来了。如果能够这样坚持下去的话,整个作风会有大的改观。能不能坚持呢?面对群众的担忧,还是要用改革来持续巩固八项规定所取得的成效,建立一些长效机制,能够真正在制度上面有一些改革性、根本性的举措。
管好钱,即公共财政资金使用要通过“制度加科技”的方式,把公共资金从源头上管好。用好权,不仅是行政审批改革放权、限权、分权,更需要优化权力、简化权力,把权力设置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晒权、亮权,让权力清单没有盲区,打破行政审批制度“玻璃门”现象。
(本报记者 姜泓冰)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省财政厅厅长钱国玉代表
为专项资金“建笼子”
去年河南省政府出台首部《河南省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专项资金管理“定规矩”“建笼子”,对于增强财政调控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预算管理制度等方面。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重点是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着力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高财政政策的综合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审核预算重点由平衡状态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硬化支出预算约束;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促进税收依法征管。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全面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
(本报记者 任胜利)
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河北省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代表
蹄疾步稳 敢啃“硬骨头”
基层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前沿,基层群众的广大智慧是国家顶层设计的智力源泉,基层改革的稳扎稳打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保定市充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坚持蹄疾步稳的原则,对于自上而下的改革不抢跑,对于自己能改的不慢拍,一系列措施让百姓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也坚定了改革的决心。
越往深处改,越是硬骨头。党委政府要提高站位,统筹兼顾,全面谋划改革思路,主动攻破改革面临的难题,总结推广改革经验,特别是要继续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从群众实践中完善决策部署、推进改革前行,既让改革真正顺民心、得民意,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本报记者 张 洋 杨 柳)
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代表
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企业普遍对科技创新有强烈的愿望,但缺技术来源、科技人才,更没有完善的技术研发机构。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关键要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确保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首先,要通过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维护企业知识产权。其次,根据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企业主体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其三,要坚定不移地抓好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完善企业研发体系,推动协同创新,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其四,鼓励科技人员创业、民间资本投资科技领域创业、创业资本与科技成果相结合创业的“三创业”。
(本报记者 王 珏)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院长王静成代表
保障老百姓病有所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这让我们医务工作者深受鼓舞。医改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保障老百姓病有所医,要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亟须综合改革配套措施。
要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涉及政府的投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水平、监督管理制度以及药品生产的流通制度等,需要一揽子的政策法规予以保障:首先要从法律、法规、制度等层面保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补偿;要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还要想方设法让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和薪资报酬相匹配;双向转诊、多点执业要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医改向纵深推进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亟须完善卫生法律法规,加快启动卫生法的立法工作。
(本报记者 冯 华)
安徽省阜阳市委书记于勇代表
壮士断腕简政放权
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审批制度改革要坚持,没有法定依据的一律取消,能够由下级行政机关实施的一律下放,与现实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一律调整,确需保留的一律简化。同时,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能取消的取消,能减免的减免,能暂停的暂停,能降低的降低。实践证明,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可以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
简政放权,还要优化工作流程、优化组织架构。要让好事好办,难事不难,切实为群众解决办事难、办事烦的问题。只有形成精简、统一、效能的组织架构,才能不误事,好干事。
(本报记者 钱 伟)
民建海南省委主委施耀忠委员
审批少了效率更高
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了行政审批改革步伐,简政放权成为持续的改革行动。然而,保留的审批项目,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审批不够规范,审批标准变化快,不断提高审批门槛,使得中小微企业难以适应;二是审批效率不够高,随意延迟审批时间,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三是服务意识不够强,重审批轻服务,不利于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的释放。
建议继续清理审批项目,制定审批项目目录,推行阳光审批。涉及收费的,明确收费依据和标准;涉及前置审批的,明确前置审批机关;推行审批项目下放试点,加强业务培训,明确承接部门审批权责;健全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坚持有错必究、有责必问,让行政审批在阳光下有序运行。
(本报记者 巩育华)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水法委员
推进传统文化的全民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书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最直接、最形象的载体。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全民教育的一部分,从青少年抓起,将书法、国画教育列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当鼓励学校与美术馆及民间美术团体互动,鼓励教师在课程教授当中融入书画内容,让书画成为少年儿童身边最为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定期邀请书画名家进校园讲述成长经历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共话书画艺术,达到潜移默化之效。学校可以将书画课程纳入正课安排,每周一至两次,并设立考评制度,激发少年儿童的自主学习兴趣。
(本报记者 刘 阳)
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代表
为百姓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赋予传统文化积极因素、先进因素、民族精髓,同时让它成为我们精神家园的魂。因为文化本身有净化人、感化人、塑造人、教化人的功能,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弘扬传统的中华优秀文化,同时要吸收包括国外先进的、有积极意义的文化为我所用,共同融合成中华现代文化的精髓,形成我们精神家园的核心。
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一方面要大力构建覆盖省市县乡村、具备便利性和均等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艺术创作生产中去,创作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同时要大力实施文化乐民工程,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老百姓自我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展示。
(本报记者 张 文)
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委员
推进远程医疗建设
运用价格杠杆积极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建设,使之成为开展城乡对口支援、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手段。
制定远程医疗分类目录及管理细则,对远程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形式、管理权限和价格项目进行明确,根据不同的风险和成本,制定价格管理办法,以及远程医疗价格监管机制。逐步制定合理的医保标准,确定合理的医保报销比例,探索分级远程会诊的激励报销政策,减轻广大患者的经济负担,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探索服务申请医院、服务提供医院和医生三方参与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使远程医疗服务在基层得到更好的推广,促进远程医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 白剑峰)
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振濂代表
提高百姓权利意识
面对社会出现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诈横行等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共产主义理想、学雷锋活动、大批英雄模范事迹的激励,还需要关注老百姓的草根诉求和权利意识。当下中国需要的不仅是作为风向标的道德模范榜样与“高地”的树立,还应该有作为老百姓必须具备的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基本合格线,确立起社会规则与人际交往准则的边界。
为此,不但要表明我们赞成什么、弘扬什么,还要清晰地表明哪些事可以干,哪些事不能干。具体而言,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不诚信、不善良、妨碍他人、缺乏基本教养等行为,对恶意传谣、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社会不良行为进行有力的道德制约,以确保社会有序发展,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最大多数公民的权利。
(本报记者 顾 春)
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代表
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
经济的全球化使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成为全球化竞争。中国企业“走出去”根本上是让企业依照市场规则发挥投资主体的作用,但政府的推动作用同样重要。
因此,建议简化政府核准、申报、审批手续及流程,提高效率;依靠国家驻外机构、政府部门等,为企业在海外投资、并购等投资活动提供指导、咨询,如提供投资指南、指导书、当地国情蓝皮书、风险事项提示等;培育一批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际投行、海外投资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尽职调查、资产估值估价,并提供风险评估、法律事项服务,提高中国企业的话语权;设立基金类股权投资机构,使企业在海外投资中体现国家战略,形成投资利益、风险共同体;借助国家力量,维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利益,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吕毅品)
生态环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要进一步积极行动起来,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西藏自治区政协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索朗多吉委员
有好生态才有好生活
保护高原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完善西藏生态补偿机制。利用好、落实好生态补偿资金,保护好西藏的蓝天碧水绿地,就是保障西藏人民健康权的最好办法之一。
近10年来,西藏已落实生态补偿资金累计超百亿,涉及草地、森林、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湿地保护等。但是,西藏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和敏感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了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冰川退缩等问题,生态环境整体上处于轻度或中度退化状态,加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加快发展与严格保护环境的矛盾逐步呈现。这就需要我们克服困难,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建设良好的生态安全屏障。
(本报记者 扎 西)
台盟云南省委专职副主委陈俊骢委员
使森林法适应生态保护要求
我国现行的森林法本质上就是一部木材生产促进和保障法,其制度内容主要围绕如何实现森林的经济价值而设计,考虑的是如何保障木材供应。这种倒置生态与经济关系的立法理念反映在制度规范中,忽视了生态。
建议实现森林法立法宗旨和目的的转换,以保障公民享有生态权、健康权为重,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作为宗旨和本位,强调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应细化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法律上理顺林业资源和生态利益在全社会的分配关系,推动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完善。
(本报记者 虞金星)
广东省阳江市市长丘志勇代表
发展必须坚守生态底线
近年来,阳江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抓好“双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驱动、蓝色崛起和融入珠三角“三大战略”,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年位居全省前列,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国家一级标准。
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是阳江最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所在,也是阳江为保证百姓健康权必须坚守的环保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