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科学办法种粮,两年时间粮食产量翻了一倍还多。”吉林农民于得林告诉记者,去年他家的地每公顷产粮超过3万斤。
于得林家住在吉林省前郭县查干花镇乌兰花村。过去,“草原”、“盐碱地”、“十年九旱”几乎是这里的代名词。当地农民跟记者开玩笑说:“榆树、扶余那边的黑土,拿到我们这都能当肥料。”
“2011年之前,我们这里最好年景时,最好的一等平洼地每公顷玉米产量不过15000斤。”于得林说。
查干花镇党委书记王雷表示,传统种植模式在当地百姓的思想里根深蒂固,因为土地贫瘠,大家不敢有任何尝试。“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遇到干旱缺雨的年头,只能勉强度日。”他说。
王雷表示,确保粮食增产,增加投入是关键。2011年以来,当地投入2800万元,新打机电井780眼,全镇60%耕地实现有水、有电。全镇膜下滴灌面积超过350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0%。
“我跟一些种粮大户到榆树市等地学习了先进种植经验。在这之前,膜下滴灌、大垄双行、高光效等种植技术我们都没听说过。”查干花镇查干花村农民张根春说。
王雷说,把南北垄改为南偏西20度,把单垄单行65厘米改成大垄双行170厘米,通过提高光照和通风透光水平,一般情况下粮食增产可以达到10%以上。
于得林表示,通过增加科技投入,每公顷土地用于膜下滴灌等技术的成本增加不到500元,但粮食增产超过一倍。
“现在每公顷种植玉米6万株以上,比之前多一倍。2013年玉米单产超过3万斤,6公顷田地收获近20万斤玉米。”于得林说,“春节前以每斤0.92元价格把玉米卖出去,纯收入超过10万元。”
来自查干花镇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至2013年每公顷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13400斤、18500斤和23900斤,两年时间实现单产增幅超过万斤。
尝到科学种粮“甜头”的于得林表示,今年准备购置一台玉米收割机,还准备再多承包一些土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