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钱曾“四夷通用”。
19世纪富商伍秉鉴。
侨批是现代国际金融萌芽的产物。
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熙熙攘攘,身着异域服饰的多国商贾穿梭于展台之间。转眼间,作为外贸风向标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已走过了115届的历程。
回望千年,唐宋铜钱“四夷通用”,早早地承担起了国际货币的功用;曾记否,十三行行商走出国门,将跨国投资的脚步放之欧美;曾记否,侨汇侨批沟通海内,以国际金融交流的雏形维系着血脉亲情。如今,黄金水道风采重现,古老丝路再现荣光,在百舸争流的新航道上,一面面象征着金融合作的风帆尤为显眼。
即将揭幕的第三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金交会”),以港澳台地区为起点,吸引东南亚、欧美地区国际金融机构参展,逐步成为广东与境外开展金融合作的重要平台。
值此之际,南方日报特派记者奔赴日本、新加坡、孟加拉、德国等地,探寻金融业在推动广东国际经贸往来的历史贡献和时代意义,报道当今广东如何借助跨境金融合作,加速金融改革创新,助力转型升级,为新时期的“海上金融丝绸之路”助威呐喊。今日推出首篇,敬请垂注。
小铜钱成就大航海时代繁华
东方货币体系稳定丝路贸易
一枚枚锈迹斑斑的铜钱,圆形方孔,上刻年份,静静地躺在展台中供人观瞻。若不是行内人,恐怕很少有人会去仔细鉴赏它们。然而在唐宋时期,这批铜钱可能曾周游东南亚,交割于各国商人之手;可能曾流落东瀛,沉睡在政府库房之内;甚至可能辗转漂泊到南亚甚至中东各处,沐浴过数个大洲的阳光。
时空流转,盛唐繁华,唐诗有云:“梯航万国来,争先贡金帛。”伴随着朝贡贸易的勃兴,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中外各国的商品贸易量质齐升。这一点从部分出土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中就能管窥一二。
商品贸易的井喷必然伴随着结算方式的演变,唐宋铜钱凭借其优异的品质与稳定的币值很快便成为了当时的“国际货币”。国内钱币学者雷一忠就表示,当时的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各国,因缺乏铸币能力或本国币制紊乱,皆乐于使用中国钱币。唐宋时期,大量铜钱随贸易外流,甚至还导致了国内的“钱荒”。
中国铜钱“四夷通用”地位有史为鉴。据《中国印度闻见录》记载:“中国铜钱外流到日本及东南亚各地,且已经流散到波斯湾地区了”,甚至到达非洲的东海岸。而南宋人包恢也在《敝帚稿略》中记载道:交趾等国,多方搜求宋代铜钱,许入而不许出,1899年,在越南河内一处“竞赛场宝藏”的陶瓷中出现共计出土各类古钱23000余枚,其中中国古钱多达22925枚。
与此同时,中国钱币文化的输出也在客观上确立了以中国货币为核心的东方独立的货币体系,成为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大发展的重要保证,促进了当时各国商品贸易的稳定,更加强了各国的文化交流。广州作为历代兴盛不衰的千年大港,见证了这一货币体系兴盛壮大的全过程,同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华商领袖大炫金融技
海外投资成就十三行荣光
1837年,24岁的美国商人约翰·穆瑞·福布斯回到美国。8年前他前往中国时,还是不名一文的学徒,以贩卖茶叶为生。而他的一生却因一个人而改变,那就是当时中国的商业领袖伍秉鉴。当了伍老板的干儿子后,福布斯回到美国时口袋里多了50万墨西哥银元。正是这笔钱帮助福布斯跻身铁路建设业,并最终成为了横跨北美大陆的泛美大铁路的最大承建商。
彼时伍秉鉴的商业帝国已经遍布各地,这位中国的行商领袖傲立于全球的富豪之林。岭南大地商业精神之昌隆、金融理念之超前令人叹为观止,而他本人也成为了海上金融丝绸之路的集大成者。
如果说唐宋元明的铜钱货币体系便利了古代海上丝路“经常项目”下结算的话,那么十三行时期,广东行商在“资本项目”上的“长袖善舞”就堪称投资传奇了。其中,“世界首富”伍秉鉴一生的经历让人有超越时代的感觉。
伍秉鉴的身份是广东十三行怡和行行商,清政府设立的行商总商之首。然而在当时的国际资本圈中,他的地位却更为惊人。作为一名中国人,他成为了“大名鼎鼎”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与此同时,他还是美国铁路大王福布斯的扶持者,拥有巨额的保险及证券业务。他身上所肩负的金融思维令人击节赞赏,他向世人证明了中国近代商人的金融理念何其先进,丝毫不弱于欧美强国。
根据史料记载,伍秉鉴在保证怡和行优越市场地位的前提下,经常将一些外国商人的大订单分给长期拿不到订单的其他行商,同时开设信贷业务,以10%至12%的年利率把资金借给经营困难的其他行商,在维持行商体系稳定的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而伍秉鉴还向英国东印度公司放贷,成为了这个重要合作伙伴的最大债权人。182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欠下了伍秉鉴877330两白银。伍秉鉴还曾对美国旗昌洋行等茶叶外销产品的代理商注资入股,从而对其施加影响。
1834年,伍秉鉴在计算了稻田、房产、店铺、钱庄和在外国的投资以后,宣布自己的总资产约为2600万银元。这令他一举超越了当时的欧洲首富罗斯柴尔德(犹太银行家)和美国首富阿斯特,成为“世界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