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商报专稿

河源探索市場化下扶貧新模式

2014-11-10
来源:香港商報

  嶂下村食用菌種養能人葉偉東在生產基地采摘秀珍菇

  嶂下村生態農業基地

  【香港商報訊】記者盧偉、通訊員張松新報道: 11月10日,記者在河源市獲悉,該市試點“農地入股”、“種養貸款貼息”等,在產業化扶貧、資金幫扶上探索新模式新機制,頗具典型意義。這些扶貧機制的引進、注重“造血”功能,有效地促進農民長效脫貧。

  股份合作制的嘗試

  記者了解到,河源作為粵省扶貧開發重點地區,去年,根據全省統一部署,河源市全面啟動實施新一輪扶貧開發“雙到”(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以進一步推動河源市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

  該市東源縣漳溪畬族鄉嶂下村,處于燈塔盆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相對中心位置。雖然有著國家級示范區的一個頭銜,但這里卻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全村280多戶家庭中,核定的貧困戶就有63戶,村集體收入一年下來也只有1.85萬元。扶貧工作開展以后,河源市在該村試點“農地入股”、“種養貸款貼息”等模式,在農業產業化扶貧、資金幫扶上探索新模式新機制。去年10月,嶂下村引進綠地美公司開發釘塘水庫周邊1500畝土地,發展有機農業生產基地和農業觀光旅游。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建設,已種植大山楂、檸檬、沙糖桔、黃皮等1000多畝。駐村工作組組長程學勇告訴記者,從去年到2015年是投入期,到2016年就可以實現初步產出了。

  這一引進市場機制、注重“造血”幫扶,形成長效脫貧模式。今年10月,該村扶貧單位因此獲得“全國社會扶貧先進集體”稱號。

  綠地美公司總經理助理鄭愛琴對記者介紹,屆時要打造為一個生態農業旅游景點。按照計劃,該基地的前期主要以種植為主,后期則重點發展觀光體驗和養生基地。整個基地將達到4000畝。

  借力金融解農戶資金之“渴”

  葉偉東是嶂下村的一個食用菌種養能人,在茶樹菇、秀珍菇、香菇等食用菌種植方面頗有經驗和技術。不過,因受困于發展資金,他的食用菌種植“事業”在村里一直僅限于“小打小鬧”。

  直到扶貧工作組來到村里之后,這種現狀得到改變。程學勇向記者介紹,扶貧工作組了解上述情況后,首先發動并幫助葉偉東組建廣綠食用菌種植合作社,采用“種養能人+合作社+農戶”模式,14戶農戶(其中貧困戶11戶)參與擴大食用菌種養規模,發展專業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該村扶貧工作組通過創新扶貧資金投入方式,利用政策性金融政策,發揮金融服務的杠桿效益,給予合作社貸款每年2萬元的貼息支持,由此成功撬動了合作社成員聯保貸款30萬元。

  此外,幫扶單位還籌資40萬元成立嶂下貧困戶發展基金,為貧困戶每戶提供3000元的“三免”(免息、免抵押、免手續費)發展啟動資金。2014年已辦理20戶共6萬元發展基金。

  據統計,截至目前,嶂下村共開展產業基地、農田水利、道路等25個村幫扶項目、311個到戶項目建設。根據當前情況預計,通過幫扶,2014年底,嶂下村可提前一年實現脫貧目標,村集體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貧困戶人均純收入6800元以上。

  培養可持續的造血功能

  河源市自去年5月開展新一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以來,截至今年9月底,河源全市投入的近8億元扶貧資金,平均每個貧困村280萬元。已經完成和正在推進的飲水、橋梁、水利、學校建設等民生項目736個,新建和改造硬底化村道126公里。扶貧兩大重點工程農房改造、“兩不具備”村莊搬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完成農房改造37921戶,“兩不具備”村莊搬遷安置3164戶,均超額完成省下達的任務。

  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各級實施貧困村扶貧項目4380個(平均每個貧困村15.48個),投入資金近7億元,目前產生效益1.68億元。實施貧困戶扶持項目超40萬個、投入資金近1億元,項目實現總收入超8000萬元,平均每個貧困戶因此增加收入2846元,每人增加收入686元。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