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湖南新闻

不用农药化肥 鸭子松土除草——湖南省洞口县陶源里重现原生态种植模式

2017-07-13
来源:香港商报网

  连片200亩的水稻田四周竖起围网,一群群鸭子在碧绿的田间欢快觅食……近日,记者在湖南邵阳洞口县高沙镇新和村“陶源里”生态农业水稻种植示范基地,见到了这种罕见的传统原生态水稻种植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不用农药化肥,照样也能种庄稼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告诉了我们传统农作物的种植理念:要想庄稼长势好,必须多加施肥,这也是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

  “不用农药、化肥,也能种庄稼。”曾几何时,从事中学物理教学的种田“门外汉”严迪文的一句话,成了当地老农嗤之以鼻的一个笑话。“有的农民将稻田进行分开管理,自己的‘吃饭田’打三次农药,其余用于销售的最多打了八次农药,现在的粮食安全堪忧啊!”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严迪文亲眼目睹农村存在的一些滥用农药、化肥现象,决心探索一种原生态的种植模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无农药残留,安全放心的粮食。

  “不用农药、化肥,鸭子松土除草、稻花漫天飘香,亩产达到1270斤,通过谷物抽样检测,农药、重金属残留等指标均低于国家标准,稻田鸭更是供不应求。”2016年,对传统种植模式念念不忘的严迪文,在该镇木山村种了6亩“试验田”初获成功,用事实兑现了“不用农药、化肥,照样种庄稼”的承诺,更加坚定了他发展原生态种植的信心。

  “用做陶器的精工细活,利用好国家倡导‘绿色农业’的源头活水,立足乡里发展原生态种植是我们的初衷。”2017年,严迪文叫上志同道合的8个伙伴注册资金218万元,成立了“陶源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通过有效微生物技术种植水稻、蔬菜、柑橘等农作物。

  今年来,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从高沙镇新和村68户贫困农户手中流转土地200余亩建立水稻基地,大面积推广传统原生态水稻种植模式。

  可以喝的生物菌肥,效果就是不一样

  “我们的‘益生益菌液’不仅给水稻喝,鸭子的配方饲料也用菌液浸泡,工作人员渴了也可以喝。连日的强降雨造成水淹,大水过后稻瘟病有蔓延趋势,我们正在用自制的‘益生益菌液’进行补救。”7月10日,公司股东李慎柏带领工作人员补施生物菌肥。已过花甲之年的李慎柏坦言是亲眼看到公司员工在田间喝“农药”解渴,才被吸引过来搞农业的。

  基地技术负责人曾昭鹏从2008年开始探索农作物有效微生物技术应用,长期致力于生物菌肥研究,已成为当地有效微生物技术研究的“土专家”。

  “在这片稻田的种植过程中,我们一滴农药和化肥都没有使用,鸭子可以松土除草。”曾昭鹏介绍,示范基地施用自主配方的“益生益”生物有机肥,秧苗插下去一个礼拜后,就放入2000余只本地麻鸭与水稻共生,雇佣当地的两个贫困农户专门负责鸭子养殖。曾昭鹏预计,今年每亩水稻的纯收入可以达到500元至600元,每只本地鸭子的纯收入可达到50元以上。稻田鸭不仅增加了收入,还维护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但由于原来稻田的有机质含量低,雇佣人工的费用较高,种植的成本要高出一倍,因此产出的有机大米的售价也高于市价。但是由于没有农药残留,还没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公司已注册了“陶源里”有机米商标。

  “今年的产量预计在二十万斤以上,销路、价格我们都不发愁,肯定比普通稻谷要好很多。”严迪文对传统原生态种植模式信心满满。“在回归传统模式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对高科技元素的背离。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在稻田中安装摄像头和在电脑、手机中安装上网终端,公司管理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电脑或手机,对田间进行远程监控。而且,消费者也可以在公司官网随时查看稻田的实时监控录像。”

  实现了农药化肥零增长,值得推广

  “这片稻田,种植前期及种植过程中,一滴农药和化肥都没有使用。他们真正在落实农药化肥零增长,这种绿色防控技术值得推广。”该县农业局植保专家肖欣一直关注这种全新的原生态种植方式,认为“益生益”微生物有机肥可以达到给土壤消毒、消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作物生长的目的。为了让水稻生长得更好,曾昭鹏经常向县农业局、镇农技站的技术人员请教,并邀请技术人员对种植全过程实行监控和技术指导。

  “微生物发酵适当可成为有机肥。我们有个理念,就是不用化肥、农药,不用激素,我们希望推广这种‘无农药运动’,让更多人吃到安全的农产品。”严迪文说,在食品安全堪忧的当下,他们希望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无农药化肥也一样可以收获高产量的农作物。他们正在跟当地的农户谈合作,准备在当地推广这种种植方法,用他们的种植理念及方式种稻,让农户省下农药化肥的钱,并以高出市场的价格收购他们的稻谷。

  “今年,我在家门口打上了工,还通过土地流转当上了老板。”正在给秧田放水的贫困村民徐三男满脸喜悦。严迪文表示,该公司将主动担负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新和村精准扶贫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帮扶贫困群众早日实现脱贫。

  (记者刘洗涌、谢定局、张杨、谢波报道)

[责任编辑:许淼祥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