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無聲化春雨 修身齊家濟世長
鄱陽一“廉孝”家訓代代相傳近900年
本報鄱陽訊 (記者張晶)“江西鄱陽劉應麒:不將山水带還鄉”,前不久,一則喜訊傳遍鄱陽縣的十里八鄉:凰崗鄉清塘村劉氏家族的家訓家規登上了中紀委網站的首頁頭條,網站以宣傳片的形式介紹了明朝鄱陽籍著名廉吏劉應麒的求學為官之路和劉氏家訓形成發展近900年的生動故事。
據記載,鄱陽劉氏是江南望族。從唐到明,其間數十代里,科舉蟬聯,簪纓相接。自南宋年間起,鄱陽劉氏開始着手制訂家規家訓,並逐步完善形成了《劉氏家訓八條》《劉氏家規十二款》和《劉氏垂規凡例二十三則》,以“孝”立本,以“廉”為魂,讓一代一代的劉氏子弟奉為圭臬。
初秋時節,古樹掩映下的清塘村屋舍儼然,雞犬之聲相聞,鄰里和睦相助。前不久,村里要修建一個新戲台,大家你50元他100元的進行募捐,一下子就募集到了十幾萬元。鄉賢劉寬石、劉國強各捐款1萬元。
84歲的老村支書劉有明說,這樣的事在村里很常見。2004年,全村百姓就曾每人120元,共同捐資60萬元,將村里的老路全部修整一新;今年春天,在深圳做生意的鄉賢劉保朝又一人捐資,為每家每戶裝上了太陽能路燈和垃圾筒。
“敦孝悌”,是劉氏家訓第一條。在清塘村,尊老蔚然成風。劉有明指着一棟有些破舊的老房子說:這家的主人叫劉勝木,妻子偏癱在床20多年,他始終不離不棄,送水喂飯、端屎倒尿、擦臉洗腳。後來,他又把岳父岳母接到家中悉心照顧,直至老人去世;70多歲的五保戶劉德焱,無兒無女,年輕時靠打零工度日,60歲後由4個侄子輪流照顧。不僅如此,村里誰家有好吃的,也都會喊上他。
劉氏子弟“端士品、務忠誠”,為人為官“寧方勿圓,寧直勿曲”。明代劉應麒因不願與當權者同流合污,幾次辭官歸鄉,並拿出俸祿,賑濟救災;民國時期,麗陽(今景德鎮)鄉長劉敏,主動犧牲自家利益,化解了清塘村與鄰村馬灣村的一起山林糾紛。據介紹,該村在外科級以上干部幾十人、大學生200多個,無一人違法亂紀,在當地傳為美談。
秋陽下,村口池塘清澈如許,蓮花搖曳婀娜。塘邊乘涼嬉戲的村民們笑道,我們這家家戶戶不用關大門的,從來沒有發生過偷盜事件。一旁的縣紀委常委王芳芳接過話題:清塘劉氏代代傳家訓,人人守規矩。孩子牙牙學語時,大人就教他們背家訓。除了劉氏家訓,鄱陽還有江萬里、陶侃等本土歷史名人的家風家訓典故,縣里打算拍攝一系列家風專題片,並把這些家訓印成小冊子發到各家各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