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特别报道

四川北川茶馬古道的前生今事

2019-07-29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四川北川縣片口鄉,這座與阿壩松藩白羊鄉接壤的古鄉鎮,安靜地躺在岷山山脈間。據我國知名民俗專家焦虎三介紹,北川片口在過去是茶馬古道川甘青道「東小路」的一座重鎮,曾經號稱「小成都」。據相關文獻表明,早在公元1154年(南宋紹興二十四年),當時的朝廷就辟龍安(平武)、石泉(北川)等地所產的茶為邊茶,主銷松潘,在松潘與甘肅、青海進行茶馬貿易。
 
清末的茶馬古道背茶人
 
  據焦虎三介紹,清末至民國時期,片口至松潘縣道路開通,來自雲、貴、川、陝、甘、皖等省內外7個專區80多縣3000多人,常駐片口進行茶葉、洋貨、鴉片、藏區特產等商品的貿易,十分繁華。片口鄉本為羌人聚居之地,但在當年,由於成都至松潘這條茶馬互市的商貿線,客商往往選擇經停片口,這讓片口古鎮馬幫集聚,羌藏漢各族百姓在此聚會。片口鄉場上,會館、廟宇、教堂比比皆是。在當時,成都有的,片口就有;成都興盛的,片口也不落伍,凡是到過片口的人都深深感到片口的繁華熱鬧。那時的片口已是天天可趕集,夜市開到半夜,煙館、茶館等館舍通宵營業。當年,從北川治城(禹里)分出的茶馬之路,沿着白草河一路向北到達片口,再經松潘縣白羊鄉翻過樺子嶺到達松潘縣的鎮坪鄉,接着沿岷江河谷的松茂古道,直接到達松潘。這條茶馬古道路程較短,是松潘呷竹土司治理和巡視白羊一帶的唯一通道。北川的片口、小壩等場鎮也因為這條路上的茶馬貿易而興盛。1933年茂縣疊溪大地震,松茂古道受阻期間,這條茶馬古道更是通向松潘的主要交通運輸線路。
 
  據悉,不久前在龍門山腹地的北川擂鼓鎮安治村,發現了一株樹齡達千年左右的老鷹茶樹。這株古老的茶樹長在海拔1525米的一個山坡上,其樹榦胸徑0.88米,高10.86米。經鑒定,古茶樹與當地的說法「此樹種於北宋天禧年間(天禧初年是1017年)」相符。中國產茶區(四川)十佳匠心茶人、北川古茶製作技藝 「非遺」傳承人牛義貴介紹道,安治村發現的這株千年茶樹,說明了北川峽谷產茶歷史久遠。由於北川地區位於成都平原向川西高原過渡的高山峽谷地帶,境內降水充足,光照適宜,一直都是重要的產茶區。據《茶經》《唐國史補》等古籍記載,唐代的北川地區屬有名的產茶區,所產的「綠昌明」茶為四川八大名茶之一。另據清乾隆版《石泉縣誌》載:早在清代,北川縣境內的陳家壩、漩坪、羊角等地,每年僅邊茶產量就多達6000多擔,銷往內地的素茶,每年約千餘擔,民間有「賣茶葉置口糧衣裳」的謠諺。
 
當年的北川禹里
 
  牛義貴說,西路邊茶能促進脂肪分解、補充維生素,是高寒地區藏族同胞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專為少數民族生產的茶葉稱為邊銷茶,相對於經雅安進入西藏的南路邊茶,經茂汶、松潘進藏的邊銷茶稱為西路邊茶。北川是西路邊茶的主要產地之一,曾有豐盛和、義合全、本立生、裕國祥、聚盛源5家商號,在北川城裡開設分號,加工採買這裡的邊茶。
 
  據了解,北川地區的茶馬古道主要有三條線路。其中《茂汶羌族自治縣誌》記載的「大東路」長約50公里,道路相對較寬較平緩,是民國時期北川茶葉運輸的主要通道,1936年,這條路被列為官道。這條「大東路」茶馬古道,從安縣出發,經由曲山沿湔江向西到達禹里,從禹里分為兩條路,其中一條是沿青片河繼續向西經過武安(今墩上鄉),從土門河進溝,翻越土地嶺到達茂縣,再轉運至松潘,最後進入藏區。另一條是沿着北川的小壩、片口等進入松潘。而第三條茶馬古道線路是從安縣出發,在曲山關沿着湔江河向東到達江油,經江油沿江向西北方向到達龍安府(今平武縣),再經由松潘小河鄉進入松潘境內,這條被稱為「東小路」。另外,還有學者指出「墩上——壩底——白石——青片——和尚頭——茂縣較場壩——松潘」一線也是北川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之一。新中國成立後,隨着交通的發展,北川茶馬古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由於山高林密道路崎嶇,北川境內百姓依然有趕馬運輸糧食等習慣。
 
姑娘們如今在北川擂鼓鎮蓋頭山茶園裡採茶
 
  如今,北川茶葉生產工藝以「西路邊茶製作技藝」、「古羌茶藝」與現代加工技藝結合,遵循有機、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提升茶葉品質,更是深受廣大消費者的追捧和喜愛。(張麗 張寶杉 田明霞 吳健)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