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特别报道

四川鹽亭:激活鄉村沃土 天藍山綠水清民富

2020-05-18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用活農業農村資源,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近年來,四川省鹽亭縣結合自身特色,挖掘優勢資源,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鹽」為引領,通過抓產業、聚資源、優生態,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發展,逐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鹽亭縣蓮花湖 王平 攝
 
  產業發展 農戶腰包「鼓起來」
 
  走進鹽亭縣富驛鎮元山村,滿山遍野的藤椒樹枝繁葉茂,長勢喜人。藤椒產業園業主劉海周,從2018年返鄉創業到現在,已先後流轉1000多畝土地栽植藤椒,今年全部掛果後,預計產量達20萬斤,實現收入150萬元。對於當地村民來說,不僅流轉土地增加了一筆收入,在產業園務工,每個月還有固定收入。而巨龍鎮天水村,通過引進業主、政策扶持等措施,大力發展雜柑產業,把自然環境資源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發展優勢,逐步走出一條精品特色農業致富之路。「我們採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帶動當地群眾一起增收。目前,平均每畝雜柑產值可達6到8萬元。」該公司負責人表示,產值高、效益好、環境優,更加堅定了發展的決心。
 
九龍鎮藤椒產業管護 王平 攝
 
  據了解,鹽亭縣以「產業興鹽」為推動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突破點,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品質優良、市場前景好的現代特色農業,基本形成以生豬、藤椒、優質水果和核桃為主導產業,中藥材、蠶桑產業適度發展的「4+2」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目前,鹽亭已建成優質花椒基地8萬畝,優質水果基地11萬畝,優質核桃基地15萬畝,中藥材基地3.5萬畝,桑園面積1.5萬畝。
 
  復耕複種 撂荒土地「活起來」
 
  鹽亭屬丘陵地區,土地主要以山地為主,不少青壯年常年外出務工,村裡留守的老人和小孩無力耕種土地,導致了農村土地撂荒嚴重。該縣採取多形式打通復墾複耕「堵點」,解開糧食生產「難點」,化解土地流轉「痛點」,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做到應耕盡耕,應種盡種,確保全縣糧油擴面增收。
 
高渠鎮小麥豐收 李玉川 攝
 
  在大春播種關鍵時機,黃甸鎮龍牌村組織黨員幹部加班加點翻耕棄耕地、休耕地、撂荒地120畝,全部栽植水稻。同時,鼓勵村民自行復墾複耕,並對自行復耕困難的,由各村統一復墾後進行流轉,對復墾種糧大戶實行政策獎勵,激發群眾種糧積極性。此外,對撂荒土地面積登記造冊、建立檔案,補充耕地數量、穩定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回龍村以前全部是荒地,野草、灌木比人還高。為了治理土地撂荒,該村以全縣農村集體經濟試點為契機,成立鹽亭縣回龍村集體經濟股份聯合社,流轉全村撂荒土地400餘畝進行開荒種植小麥、玉米,2019年村集體經濟增收7萬餘元。
 
  綠色發展 綠水青山「展美顏」
 
  鹽亭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之以恆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全面落實河(庫)長制,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村級衞生整治、廁所革命等,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讓農村「顏值」大增,農戶獲得感、幸福感也大幅提升。
 
  日前,在鹽亭縣金孔鎮,黨員志願者正在對瀋水河河床白色垃圾、分山河水庫河道內水葫蘆進行清理和打撈,並分類運送到垃圾池進行集中處理。金孔鎮把落實「河長制」作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推手,大力推進「河長制」工作科學化、常態化和長效化,積極倡導基層黨建與落實河長制有機結合,深入開展黨員組團志願服務,打造「主題黨日+河(庫)長制」工作特色品牌。
 
  如今,鹽亭縣全境實現「山山榿柏林、四季青如常」,是首批「全國綠化模範縣」,森林覆蓋率達49.55%,全年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55天,達標率97.3%,省控梓江斷面出境水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標準,達標率100%。「山下掙票子,山腰飽肚子,山頂戴帽子。」這句話生動詮釋了鹽亭縣立體生態的發展格局,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撂荒土地復耕複種,生態宜居鹽亭已然形成。(張麗 張寶杉 袁繼紅)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