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山西 > 特别报道

郝旭代表:建議攻關種源技術 打牢糧食安全基礎

2021-03-07
来源:香港商報網
    糧食生產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種子則是現代農業的基石,更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源頭。近年來,國際種業巨頭來勢兇猛,在中國主要農作物中,馬鈴薯、玉米部分依賴進口,高端蔬菜品種嚴重依賴“洋種子”。全國人大代表、藍頓旭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郝旭建議,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刻不容緩,確保中國碗主要裝中國糧,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培育突破性新品種
 
    洋種子不僅佔據了較高的市場份額,價格也遠高於國內種子,以至於出現“國產的論斤賣、進口的按粒賣”的現象。郝旭認為,中國種源技術面臨著被“卡脖子”的風險,主要表現在原創性種質大量消失,企業綜合競爭實力不強,研發投入有限,科研機構和企業缺乏有效協作,國家支持力度需進一步加強等幾個方面。
 
    郝旭建議,首先要保護開發利用種質資源,培育突破性新品種。面對目前種質優勢越來越掌握在國外大型跨國企業手裡的現實情況,要從國家層面建立種質資源的保護,一方面是防止絕種,一方面是防止被國外獲取,從專利權上維護中國的品種資源。
 
    同時加快推進優質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快地方特色品種產業化。利用核心基因和創新種質,應用現代生物育種技術,篩選培育廣適應、高產量、高品質和高抗逆性的優良品種。加快地方品種產業化開發,收集整理、提純復壯地方特色優良品種,挖掘地方品種文化內涵,打造特色品牌,鼓勵地方品種申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滿足特色化、優質化、多元化需求,實現新品種創新的跨越性發展。
 
    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增強種子產業競爭力,主體是企業,核心是品種,關鍵是創新。郝旭認為,為進一步發揮企業創新潛力大、成果接地氣的優勢,一方面,要加大研發投資力度,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成果,在種質資源利用、育種技術方法、新品種培育等方面實現創新,使企業向科研、生產、銷售一體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逐步加大企業科技創新參與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企業自主創新發展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現今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企業和市場主導產業化、政府投入基礎研究的種業創新體系,中國也要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的種業科技創新體系。通過確立企業在中國種業發展、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打破分散的育種科研體系,理順科企協作機制,改變育種機制與研發模式,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出臺政策,打破科研院所和企業界限,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建立新品種保護、使用和約束機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
 
    農安天下,種為基石。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應當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對能夠充分利用技術創新成果並具有面向市場能力的龍頭企業,政府在政策、資金方面優先給予鼓勵與扶持,使種業競爭力有一個實質性提高,在保障中國農業生產安全,促進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此外,中國模仿品種多而原始創新品種少,這是由於模仿的研發週期較短,一般兩三年即可完成,而原始創新從研發到審定的週期約為十年,且投入較高。因此國家要對育種科研加大長線支持,結合育種科研的週期,對符合相關標準和要求的項目給予長期穩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確保育種項目能真正“開花結果”。 (王利萍)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