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是人類社會的理想城市,而文明城市創建正是實踐與探索「生態城市」與「科學發展城市」的一次寶貴契機。為守護好一泓碧水,築牢城市生態文明底色,近年來,深圳市福田區水務局聚焦居民所憂所急所盼,立足職責做好城區發展「水文章」,答好生態文明的「民生卷」,致力於塑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典範,讓福田居民從水務工作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轉化為生動的福田實踐。
福田區河流清澈生態優美
打好組合拳——
全力以赴決勝「治水提質攻堅戰」
生態興,則文明興。治水正是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福田區作為中心城區,常住人口155萬,城市開發強度大,建築物密度高,地下空間超過1100萬平方米,地下管線密集。同時,轄區大小河流10條,暗涵暗渠數量多,河道短小、河床較窄,屬雨源型河流,水體環境容量小。多種問題疊加下,中心城區治水工作需克服諸多困難。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為全面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十三五」期間,福田區圍繞水環境、水生態、水管理、水安全、水文化等方面多點發力,通過實施正本清源等「十個全覆蓋」,在完成1410個小區正本清源、全區2114個排水小區排水達標率100%的基礎上,攻堅15個城中村、70個自然村雨污分流,約82萬人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實現全區雨污分流全覆蓋。在全市率先完成暗涵整治,福田河、新洲河打開暗涵總口截污閘,釋放清潔基流入河。通過「點、線、面、網」全方位發力,區、街道、社區三級齊頭並進,建成全市首個「污水零直排」荔枝湖示範片區,實現「013」目標。深圳河、新洲河、福田河、鳳塘河等河流水質全面達標,深圳河水質創1982年有監測數據以來最好水平。
下足「細功夫」——
全面鞏固水污染治理成效
環境問題不「治」,「理」無頭緒;不「理」,「治」難鞏固。福田區全面深化河湖長制工作,在全區開展清潔護河行動,推動治水由工程治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實現河長工作由「見河長」向「見行動」「見實效」轉變。廣泛動員民間力量,在全市率先打造了包括政府部門、人大政協、媒體記者、志願力量在內的「黨政+民間」河長共治共管平台,推動河湖管理保護再上新台階。三分建、七分管,福田區不斷探索水務管理方式,創新推行「水務管家」,將轄區涉水的「廠、站、網、河、湖、庫、涵、溝、渠」等各類水務設施由市水務集團實行「管家」式管理,在全市率先實現2056個小區100%簽約移交和100%進場接管,實現從小區源頭到河道末梢全流程全覆蓋管理。
苦練「繡花功」——
生態公園建設描繪人水和諧美景
2020年12月3日,一隻近危鳥類羅紋鴨罕見現身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在水面嬉戲的它們,與藍天、白雲、綠水融合成一幅動人的生態圖景。三年來,這裏已吸引了歐亞水獺、黑鸛、羅紋鴨、黑臉琵鷺等多種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這些「特殊客人」的光臨,將「生態文明」一詞詮釋得具體而生動。
生態公園是文明城市的窗口。作為全國唯一處於中心城區的國家自然保護區,福田的綠色「新地標」——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每天都吸引着不少居民和遊客前來暢遊。為加大文明城市創建力度,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氛圍,生態公園着力保護棲息生境,減少人為干擾、科學引導遊客參觀,同時系統設置了導視系統,以及平安遊園、文明遊園等告示宣傳牌,公園設施做到「日清潔、周保潔、月維護」。
擦亮「金招牌」——
智慧水務讓城市治理再升級
在新洲河邊有一個不起眼的箱子,打開箱門,顯示屏上各種數據映入眼帘,這就是在線水質監測儀。「以前要掌握這些水質數據,我們需要幾個人採樣檢測,用一兩天才能完成。現在通過在線監測儀,可以實時掌握河流水質情況」,工作人員表示。
為推進治水工作從工程治理向精細化、長效化轉變,福田區提前謀劃,不斷創新,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率先探索上線智慧水務系統,通過對海量監測數據分析,實現排水行為特徵分析、污染源溯源、內澇預警調度等分析功能,為水務管理提供新智慧。同時,構建了「人在線、物在線」應急搶險體系,實現人員與物資的優化調配,提高處置效率,形成水務設施運維管理的新模式。
摸清底數,構建數字檔案。對全區各居民小區、商戶、寫字樓等排水接戶管、支管和干管,以及排水管網進行拉網式調查,對普查數據進行標準化入庫,建成水務設施一張圖,形成「一戶一檔、一井一檔、一管一檔」的高精度現代排水設施管理檔案。
科學佈點,物聯感知全覆蓋。在已有在線感知設備基礎上,優化在線監測點數量,在河道、積水點、市政管網等關鍵點安裝488套感知設備,通過高頻次數據採集與傳輸,實現對全區水量水質、水情雨情等的實時監測。
全鏈串通,消除「數據孤島」。作為福田區智慧城市「一中心、五平台、百系統」的百系統之一,通過打通數據壁壘,實現數據信息「一庫全聚合」,實現了「市、區、企」三級數據共享、業務協同。(記者 姚志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