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特别报道

四川江油:村集體經濟發展 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2021-09-16
来源:香港商报网
    魚米稻香、靈草搖曳、村美人和……從名不見經傳,到如今周邊縣市區學習的範本,四川省綿陽江油市戰旗鎮白沙村「破繭成蝶」的背後,是戰旗鎮黨委和白沙村「兩委」在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中,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久久為功。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中,白沙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努力釋放各類「沉睡」資源的活力,激活各類特色要素的潛力,不斷夯實發展基礎,走實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之路。

    牽好「牛鼻子」

    夯實集體經濟組織根基
 

石斛
 
    白沙村位於江油市東北部,是典型的丘區村,常年以種植水稻、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為主。「我們村沒有主導產業,也沒有礦山、廠房和旅遊資源。唯一的資源就是土地,但卻不成片。」時任白沙村黨委書記陳光玉告訴記者,隨着村里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外出務工,閒置土地、閒散勞動力增多,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道難題。為此,白沙村緊緊抓住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牛鼻子」,以黨建引領產業發展,「點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引擎。從致富帶頭人、優秀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等群體中培養選拔優秀人員進入村「兩委」,不斷調優配強村黨組織班子,建立動態儲備村後備人才機制,嚴把成員入口關。同時,圍繞「集體經濟怎麼辦」開辦專題培訓班;積極組織村「兩委」成員到周邊縣市區先進村學習取經,逐步建設起以年輕化、知識化人才為主體的複合型村幹部隊伍,提高了村「兩委」成員服務集體經濟的能力。

    選准「造血細胞」

    因地制宜激發內生動力
 
    由於地理環境和發展條件的差異,白沙村堅持從實際出發,結合當地資源稟賦,探索出了「集約共創、股份共享、合作共贏、利益共鏈」的抱團發展之路。將村民閒置的土地整合起來,通過入股的方式,將土地交給村集體使用,根據土地的多少通過「租金+分紅」獲得收益。同時,創新建立成員股、資源股,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群眾、合作社和村集體互助共生、互利共贏。此外,發展水旱雙種模式,水田種水稻,旱田種石斛、百部、靈芝等中藥材。依託白沙大米,申請「白沙裕農」品牌,通過SC認證,不斷延伸產業鏈,產品效益增值60%以上。從而形成傳統農業「穩家」,經濟作物「發家」,品牌集約「旺家」的新型產業格局。2019年至今,白沙村集約經營的土地已從800畝擴增到3000餘畝,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從10萬增長到100餘萬元。2021年,預計村集體經濟收入20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萬元。

    凝聚「智慧結晶」

    共治共建共享共贏共鏈
 

百部
 
    基層是改革發展的主戰場,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基層群眾的幸福指數,關係到民生福祉、社會穩定。過去的白沙村,鄰里經常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爭吵,如今,在村集體經濟的帶動下,大家不僅腰包鼓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白沙村建立健全村集體經濟組織治理、經營運行、發展扶持、收益分配、監督管理等機制,提升集體經濟組織造血能力。通過拓展利益聯結渠道,將村民個體利益與村集體利益緊密聯結,實現「人合、事合、心合」,促進了農戶與村集體利益的均衡發展,破除以往「自掃門前雪」的陳舊觀念,變「治家」為「治村」。與此同時,將集體經濟公益金中不低於50%的比例用於「重陽敬老」、「白沙舞台大聯歡」等群眾性活動,大力倡導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自樂」為「共樂」,全面實現「和諧發展」的濃厚氛圍。
 
    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白沙村的成功實踐,也影響和帶動了周邊村集體經濟發展,「百花齊放」的局面正在形成,激活了鄉村振興「一池春水」。(張寶杉 邱怡)
 
    頂圖:富鋅一號大米
[责任编辑:赵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