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今日热点

滿載期許 皖黃山市鎮海橋“原地重生”

2021-12-22
来源:香港商報網
    12月22日,記者從安徽黃山市獲悉:12月21日,香港商報數度關注的安徽黃山市屯溪鎮海橋修繕工程通過專家組竣工驗收。專家組組長、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橋研究所所長丁漢山認為:鎮海橋修繕工程更真實、原真、最大程度的反映鎮海橋的歷史原貌,評定為合格等級。據悉,修繕项目利用BIM技術,還原了古橋的結構形式及工藝做法,為古橋建立了數字檔案,所有石塊均有專屬“身份證”,切實提高了文物建築保護的科學技術水準,是文物建築保護資訊化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實踐。
 
    完整複建   全面延續
 
    素有“徽州第一古橋”美譽的鎮海橋位於黃山市屯溪區漸江、率水、橫江交匯處,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為六墩七孔石質拱橋,2019年被批准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7月7日,黃山市遭遇50年一遇強降雨,鎮海橋被洪水衝垮。
 
修繕後的鎮海橋 施亞磊/攝
 
    香港商報及時報導了這一事件。黃山市委、市政府對屯溪鎮海橋修繕工作高度重視,開展構件打撈,向上爭取支持。經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屯溪鎮海橋修繕工程列入安徽省2021年度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项目計划, 2020年11月12日正式動工,2021年12月20日竣工。
 
    鎮海橋修繕工程由徽州文物工程勘察設計公司、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公司設計,徽州古典園林建設公司、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公司施工,遵循不改變文物的歷史形制以及真實性、完整性原則進行複建,最大程度堅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原做法,整個修繕過程將文物保護理念全程融入,全面保存、延續文物的真實歷史資訊和價值。
 
    據建設單位黃山文投集團總裁王奇勇介紹,鎮海橋修繕工程強化責任意識、品質意識、品質意識、精品意識,使用建築資訊模型技術,構建三維可視化虛擬模型,修繕工序嚴謹細緻,還原了古橋原始面貌,提高了古橋修繕品質。同時,對打撈的老石料構件逐一檢測、應用盡用,側牆及分水尖以上部分老石料利用率達到60.77%,拱圈石老石料利用率達到76.22%,欄杆老石料利用率達到95.88%,不足部分予以同材質石料補配,並按原工藝做表面加工,最大程度體現古橋的原真性。
 
    見證歷史  承載記憶
 
    據介紹,修繕竣工的屯溪鎮海橋全長 131.2 米,橋面全寬7.53 米,通行淨寬6.59 米,橋墩同分水尖處寬 13 米,河床距離橋面高 12 米,橋面面積約 960 平方米。除橋身比原來抬高約50公分外,鎮海橋的形制、結構、長寬等均與之前相同。今後,鎮海橋仍是一座步行景觀橋。
 
修繕後的鎮海橋 樊成柱/攝
 
    此前,黃山市委副書記、市長孫勇調研新安江城區段河長制工作時,沿河堤步行至屯溪鎮海橋修繕工程项目現場,實地察看修繕後的橋面、護欄及橋頭豎立的碑刻等,並認真聽取現場群眾提出的意見建議。他指出,鎮海橋見證了徽州厚重的歷史,承載著城市發展的記憶,是黃山的一張文化名片,要在保護傳承好歷史風貌和文化記憶的基礎上,堅持“安全第一、文物至上”原則,心懷敬畏、精益求精做好修繕收尾、蓄水等工作,確保鎮海橋修繕工程如期收官恢復通行。(記者 吳敏)
 
    【相關鏈接之鎮海橋“前世今生”】
 
    明《篁墩文集》載,景泰、成化年間,陽湖孫潤之妻汪勝璋“橋屯溪以濟涉”,此橋或為鎮海橋之前身;
 
    明《新安名族志》《休寧名族志》均載,隆阜戴氏二十世戴廣憲“倡建屯溪石橋”,時為明嘉靖十五年(1536);
 
    清康熙十五年屯溪橋水毀,程子謙捐資重建;
 
    康熙三十五年再圮,程子謙再次獨資複建,事未竣而離世,其子程嶽續建,於康熙三十八年建成;
 
    光緒十年,大橋四座橋墩毀於洪水而修復。
 
    1983年,大橋兩端路面升高,覆蓋臺階,以便車輛往來;
 
    1991年,西端二橋墩修繕加固,並采青石更新橋面,禁止通車;
 
    2012年,列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7月7日,鎮海橋毀於洪水。同年11月修繕工程啟動,2021年12月竣工。
 
頂圖:之前的鎮海橋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