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辽宁 > 特别报道

治沙70載 遼寧彰武人荒漠變綠洲的堅守

2022-05-31
来源:香港商報網
    土地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造成了許多毀滅性後果,嚴重威脅着人類生存和發展。但土地荒漠化並非不可治癒,它需要人類心懷對自然的敬畏,需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文化的基因。
 
 
    「矢志不移、永不退縮、默默無聞、甘於奉獻」,這是70年寸步不退的治沙精神,這是遼寧彰武人讓綠色夢想照進現實的力量源泉。
 
    2021年5月25日,這是個彰武人民值得記住的日子。「旱改水」項目一期正式通水,母親河柳河水源源不斷的浸潤着片片沙地,一直和漫天黃沙搏鬥的彰武人開啟了「以水含沙」的新探索。如今,1.2萬畝旱田改水田1期工程的第1季水稻喜獲豐收,極大地帶動了周邊群眾就業,人均年務工收入增加1.8萬元。
 
    彰武,地處遼西北,時刻承受着科爾沁沙漠的南侵。新中國成立前,全縣沙區面積達96%。如果按照7級風速計算,這裏的沙塵只需1個多小時就能抵達瀋陽中部城市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嚴峻的沙化程度,讓「治沙」成為彰武人民必須扛起的重任。
 
 
    70年前,章古台鎮建起第一個苗圃、第一個固沙造林試驗站,新中國科學治沙由此開啟。劉斌、董福財、侯貴、宋曉東、馬輝、李東魁,一代代治沙人的故事由此書寫,他們用身軀鑄就了生態屏障,他們用汗水潤綠了大地的顏色。
 
    數據顯示,目前,彰武的林地面積由建國初期的18萬畝增加到205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9%提升至31.47%,有效阻擋科爾沁沙地南侵,在遼蒙邊界帶上築起一道生態安全屏障。
 
 
    以樹擋沙工程的實施,讓「沙地變林海」成為現實,但彰武人並沒有止步。百萬畝草原生態恢復工程,通過人工補播牧草、退牧還草、草地修復等綜合治理手段,硬是在沙漠邊緣構建出50萬畝「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的生態治理區,示範區植被覆蓋度由不足20%提升至80%,全縣平均風速由3.4米/秒降到1.9米/秒。
 
    曾幾何時,這裏是風沙肆虐,災害頻仍的「八百里瀚海」。今天,這裏是遼寧北方綠色生態屏障,也是離海最近的融合生命共同體的生態草原,更是正在打造着的遼西北地區首個集現代農業、生態牧場、休閒旅遊、田園社區於一身的生態彰武草原綜合體。彰武治沙正在向全方位、多角度延伸和發展。
 
 
    十八大以來,彰武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矢志不移,永不退縮,默默無聞,甘於奉獻」的紅色基因,成為彰武人民砥礪前行、綠色發展的精神支撐,帶來了無比強大、永不枯竭的內生動力。
 
    智慧的彰武人積極構建「以光鎖沙」新模式,用光伏陣列間距形成平鋪式沙障,有效減少風速,在光伏板下的閒置荒漠化土地種草固沙,恢復植物生長,保護地下水資源,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數據顯示,目前已形成10.4萬千瓦規模,2021年累計完成上網電量1.39億千瓦?時,實現產值1.26億元,實現稅收2536萬元。
 
 
    「點砂成金」,並不是神話傳說。2015年,彰武縣以編制「十三五」規劃為契機,確定了保護原則,摸清了產業家底。由此,彰武開啟了從防沙、治沙,到用沙的大膽摸索和攻堅歷程。曾經殊死搏鬥的對手,成為綠色發展道路上的朋友。藉助豐富的矽砂儲量,彰武縣矽砂深加工、裝備製造及配套、高端建材為主體的矽砂產業迅速發展。五年來,新增簽約落地三大主導類產業鏈項目110個,彰武經濟開發區新增總產值74.83億元,新能源產業產值累計完成49.9億元。工業佔比已從2016年的7%迅速躍升到當前的20%以上,「中國砂都」成為彰武綠色發展的靚麗名片。
 

    未來,彰武將全力實施「以樹擋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鎖沙、以工用砂」五項工程,不斷築牢中國北方生態屏障。以碳達峰和碳中和為目標,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治理200萬畝沙化土地,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繼續書寫「大漠風流」。(王藝橋)

 

[责任编辑:万思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