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甘肃 > 特别报道

玉文化與華夏文明高端論壇在蘭州舉辦

2022-06-08
来源:香港商報網
    中國人有著崇玉、賞玉、佩玉的悠久傳統,在華夏文明形成過程中,玉器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它承載著先民的觀念與精神,也是開啟文明之門的鑰匙。為了將玉文化的研究深入下去,不斷取得新的突破,讓中華文明起源的課題走進學術殿堂,6月7日下午,“玉文化與華夏文明高端論壇”在西北師範大學啟動。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資深玉文化專家郭大順研究員主講“華山玫瑰燕山龍-彩陶與玉器的對話”,拉開了論壇系列講座開壇第壹講。
 
    甘肅文化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馮玉雷主持講座,論壇邀請資深考古學家、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研究員郎樹德先生作為討論嘉賓。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絲綢之路》副主編張存學,甘肅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馬振華博士,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艷萍,部分媒體界代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科研平臺集群相關單位領導、教授及西北師範大學公選課《中國玉文化》部分學生在線下會場聆聽講座。
 
    郭大順認為,彩陶與玉器是中國史前時期發展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的兩種藝術形式,也是兩種質地、技法、題材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它們之間的結合首先是精神層面的結合,從而形成思維觀念的超前發展。它們既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征,也是中華文化與文明連綿不斷的實證,還是以華與龍的結合為標誌的“文化認同”。致使“華人”和“龍的傳人”作為中華民族意識,壹直傳承至今。
 
    從更大範圍看,彩陶在歐亞大陸起源早,延續時間長,與中國西部彩陶的發達有密切聯系;而玉器是東方環太平洋地帶的主要文化特征,兩者在中國核心地區的交流,也可視為歐亞大陸與環太平洋這兩大塊文化區的結合,由此形成的中國文明起源自身的發展道路與特點,如兼容並蓄、多元壹體、連綿不斷,在世界上是獨壹無二的。
 
    在中華統壹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東與西、南與北的關系,壹直是貫穿中國歷史全過程、左右中國歷史走向的重大問題。雖然其間多有反復,但總的趨勢是在匯聚中走向壹統,而始終未分道揚鑣,這同史前時期已經為多元壹體格局奠定的歷史基礎是分不開的。而彩陶與玉器特別是它們之間的對話,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郎樹德在討論時認為郭大順先生以類型學研究與田野考古緊密結合,以考古證據最終確定了已發現近百年、年代不確、文化屬性不清的紅山文化玉器的年代,也為海內外各博物館早年收藏的這類玉器改正年代和文化所屬提供了依據。
 
    郎樹德發言說,燦爛的彩陶和發達的玉器是中國史前文化非常鮮明的兩大特征,郭先生以此為切入點,不僅論述了仰韶文化與紅山文化的交流,而且深入探討了彩陶與玉器文化因素的融合,進而總結出兩類器物及它們所屬的文化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交匯促進、兼容並蓄,迸發出文明的火花。由此形成了中國文明起源自身的發展道路與特點。彩陶與玉器的對話,是壹個全新的角度,郭先生的研究為我們打開了新的視野,在文明起源的討論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郎樹德表示,今天是甘肅文化發展研究院舉辦的“玉文化與華夏文明高端論壇”的第壹講。大家都知道,十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了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號召我們: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今天的講座就是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落實習總書記的指示,讓我們大家共同關註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
 
    本次論壇由華夏文明傳承創新科研平臺集群主辦,甘肅文化發展研究院、中國甘肅網、《絲綢之路》雜誌社承辦。資深玉學專家、臺灣故宮博物院鄧淑萍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會長及故宮玉文化研究所所長、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徐琳研究員,法學者、法國阿爾多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索邦大學遠東研究院李曉紅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易華,山東大學教授欒豐實教授,山西文物考古研究院薛新民研究員,全球史大歷史研究專家首都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孫嶽教授,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博物館館長李井巖研究館員等國內外專家與廣大玉友、各界學者在線上聽了講座。(記者 陳宏巖)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