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重庆 > 中华大地

重慶彭水:寫「九苗」文章建「世界苗鄉」

2022-08-08
来源:香港商報網

    將生態旅遊業作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第一支柱」,立足「九苗」文章,圍繞建設民族地區產城景融合發展示範區、打造重要的生態康養和休閒運動基地、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國際知名旅遊城市三大定位,重慶彭水縣高水平打造「世界苗鄉·養心彭水」。

    彭水是重慶市唯一以苗族為主,全國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自治縣。這顆鑲嵌於武陵山中的明珠,是重慶的苗鄉,中國的苗鄉,世界的苗鄉。

    苗食、苗繡、苗藝、苗歌、苗舞、苗醫、苗藥、苗寨、苗城……悠遠燦爛的苗族文化在彭水傳承至今,凝聚成以「九苗」為代表的特色文化載體,賦予了這座城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图2.jpg

獨特豐盛的苗食長桌宴

    苗家技藝薪火相傳

    彭水兩江交匯,水運發達,南來北往,八方匯聚。厚重的歷史文化交融,奠定了彭水美食發展的基礎,形成了獨特的苗家美食。

    近年來,彭水積極傳承美食文化,不斷推陳出新,成功包裝出「晶絲苕粉」等一批叫得響的地理商標品牌,暢銷世界各地。2019年發佈的《苗鄉菜譜》,收錄了郁山三香、嘟卷子、心肺米粉、無忌燒白、郁山擀酥、苦蕎粑蘸蜂蜜等100多道苗鄉美食。

    苗繡是苗族的傳統手工藝術。彭水苗繡以做工精細、工藝考究著稱。通常以色彩分為單色繡和彩色繡。單色繡以青線為主繡制,作品典雅疑重,樸素大方;彩色繡用七彩絲線繡制,手法相對複雜,多以花鳥蟲魚或龍鳳麒麟為題材。2016年,彭水苗繡製作技藝被列入市級「非遺」名錄。

    苗族人心靈手巧,許多獨特的苗藝傳承至今。彭水高度重視苗藝的保護傳承,對豐富多姿的民族文化遺產進行深入挖掘整理、保護傳承、開發利用,讓獨特的苗藝薪火相傳,綻放光芒。去年底,彭水35項「非遺」技藝上榜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踩花山節成亮麗文化名片

    「遍舞摩圍,遞歌彭水,拂雲驚浪……」北宋詩人黃庭堅在彭水觀看民間歌舞盛況後,留下了這樣的詩詞。為做足「世界苗鄉」文化內涵,彭水營造全民唱苗歌跳苗舞的氛圍。

    鞍子鎮是彭水苗族同胞聚居數量最多的地方,也是苗族民歌的發源地。古老的鞍子苗歌沒有成文的歌詞,靠口口相傳流傳千年,曲風高亢嘹亮,從屋中刺繡到田間勞動。

    2007年,「鞍子苗歌」入選重慶市級首批「非遺」名錄,「苗族民歌」2014年躋身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同時,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的「踩花山」節,彭水的苗族同胞總會身著盛裝歡聚一堂,載歌載舞,並進行玩獅、射弩、踢毽子、爬花桿等活動。

    近年來,彭水不斷挖掘整理民族舞蹈,舉辦民族民間舞蹈大賽,讓苗族音樂舞蹈等得到很好的傳承。彭水通過多年的挖掘、整理、提煉,編排出一套集娛樂、健身為一體的苗族風情舞《踩花山》。「萬人同唱嬌阿依,萬人共舞踩花山」的中國烏江苗族踩花山節,目前已連續舉辦了10屆,成為一張亮麗的地方文化名片。

    「苗山五清茶」銷往全國

    彭水地處武陵山區,是重慶7個森林資源大縣之一,區內地貌類型複雜形成了種類繁多的生態系統,具有物種豐富、特有屬種多、區系起源古老等特點。據彭水縣誌記載,彭水有140多科1579種植物,全縣天然野生中藥材面積在10萬畝以上。經整理鑒定,已知入藥的有1150多種,可謂武陵山區的天然藥庫。

    市場化、商品化,是彭水保護傳承苗醫苗藥,提升苗族文化內涵的重要舉措之一。彭水依託彭水苗藥研究院,在蚩尤九黎城建立了苗醫苗藥體驗館,邁出了苗醫苗藥市場化、商品化的第一步。同時,彭水苗藥研究院正致力於研究、編制苗醫藥教程,並聯合縣職教中心開設了苗醫藥課。

    瞄准苗藥發展潛力,彭水苗藥研究院和彭水俊苗山民族醫藥產業有限公司研發出以苗藥為主料的「苗山五清茶」。如今,在彭水工業園區的現代化生產車間里,「苗山五清茶」從生產線上源源不斷地包裝下線,銷往全國各地。

    蚩尤九黎城展示苗族歷史文化

    有500多年歷史的鞍子鎮羅家坨村,是重慶市最大且保存較為完好的家族苗寨,2012年獲評首批「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在彭水,和羅家坨一樣極富特色的苗寨還有很多。近年來,彭水有效整合資金資源,對諸多古老苗寨進行保護開發。全縣打造出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8個,其中國家級傳統村落7個。

    此外,彭水打造獨具民族特色的「苗城」。摩圍山下,烏江之濱,一座以「蚩尤九黎」命名的宏偉城池傲然屹立。蚩尤九黎城景區總佔地面積430畝,總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由旅遊核心區、旅遊服務區和休閒娛樂區3個部分組成,有單體景觀建築40多處。其中的核心建築九黎宮高99米呈11開間,寓意「九九歸一」。

    據介紹,這座集苗族文化、苗族建築、遊客接待於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繼承並延續著苗族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是彭水自然風光與苗族歷史文化的有機結合體,已經成為展示和傳承苗族文化的重要窗口。(記者 蔣曦)

    頂圖:鞍子鎮羅家坨苗寨

[责任编辑:严燕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