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中华大地

百歲中大港籍學子重返坪石校址:回家的感覺真好!

2022-08-19
来源:香港商報網

    8月15日下午,重返位於廣東韶關樂昌市三星坪工學院舊地的百歲中大香港籍學子李燧雄,在《坪石時期工學院學生名錄》紀念牆上找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滿足得像個孩子。「中山大學1944屆土木工程系全體90名同學,一個也沒漏。」說話間,他的眼神欣喜又明亮,完全看不出他曾患有眼疾。在視力複查結果良好的第二天,老人便迫不及待和家人踏上了前往三星坪的圓夢之旅。

2t.jpg

李老先生指着紀念牆上1944年畢業生名單中自己的名字

    常憶「坪石先生」深恩

    李燧雄老人生於1922年,今年正好一百周歲。1940年7月,18歲的李燧雄從香港培正中學畢業,隨即參加中山大學在香港的招生考試。李老記得當年「考區有貴州、昆明、重慶、西安、香港,是統考,試卷還是從重慶『飛』過來的。」英文底子不錯的他毫無懸念地被錄取了。從香港到沙魚涌,經惠州、河源,再坐船一路顛簸來到韶關坪石——82年了,烽煙下的求學路至今不能忘懷。

3t.jpg

李老先生觸摸着牆上的「坪石先生」照片,講述老師們當年的點滴故事

    當年在渡口下船的小伙子如今拄着手杖帶領一眾後人故地重遊。一行人到達坪石後,直奔三星坪村的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辦學舊址。在工學院院長陳宗南舊居,李老先生駐足良久,看着這間當時由牛圈改成的教師宿舍,他說道,陳宗南院長是一個好人、一個出色的化學家、教育家,同學們都很敬重他。他觸摸着牆上的「坪石先生」照片一一告訴身旁的家人們,「衛梓松先生講鋼筋混凝土課,滔滔不絕,大家都愛聽他的課。坪石淪陷時他為國殉難;張萬久先生上的是應用力學和材料力學等課程,他是中大土木工程系第二屆學生,到我們已經是第九屆的學生了。張先生是早上8點的課,他住在坪石鎮上,7點便從塘口渡河過來,還要翻過一座山。4年一直如此。那時候山上還有一個歇息的亭子。」回到心心念念的母校,超強的記憶力讓百歲老人的學霸本性展露無遺。他告訴記者,先生們的敬業、專業令他學有所成、受益終生。後來,無論他從事何種工程設計工作,都能得心應手。

    夜幕降臨,李燧雄老人仍興致高昂。在坪石老街校本部,他就着手機電筒光仔細觀看院士紀念牆畫像。看到丁穎院士的畫像,他對眾人說,丁先生是農學院長,是比袁隆平還早的水稻專家。關於楊遵儀院士,李老還記得1942年楊先生教工程地質學,帶着學生沿武江看斷層。

4t_resized_20220819_090955292.jpg

李老先生站在復原的第七宿舍旁,講述當年的同窗故事

    難忘青春磨礪時光

    「在坪石的4年,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在經歷了一整個世紀的人生後,老人對這4年給出了至高評價。

    時隔多年,李老依然清晰地記得睡在上鋪的兄弟,「他叫李奮強,是建工系的。還有金曾澄代校長的大兒子金寶柏也與我同班。」 初來乍到的日子,住在樹皮、木板、竹片搭的棚屋,土木系、化工系、建工系的同學混在一起,沒有分得很清。

    一片油茶樹林,將李老帶回到那些年點着「茶油燈」夜讀的日子。在三星坪,香港來的李燧雄第一次見識到茶油燈。「那時候,教材和試卷多是英文版。英文不過關,進度就跟不上了。同學們都很自覺,每晚點燈學習到10點,宿舍里鴉雀無聲。條件雖艱苦,但是很快樂。生活特別規律、充實。」

    「為數不多的文娛活動是去看馬思聰先生的小提琴演奏。同學中還經常傳唱《大刀進行曲》。有時去山坡上賞白茶花。或者去金雞山玩。」老人熟知從當地村民那裏聽來的關於金雞山的傳說故事,金雞頭向着湖南,尾向着廣東,吃了湖南的米,把蛋生在廣東。

    當然不能忘了三星坪、新村村民的好。「當時受了新村一位朱大哥照顧伙食,朱大哥總是想盡辦法給我們加餐。有一次他從坪石帶回來一頭豬,足足做了90碗扣肉。真的很感激這些村民。」

    敘寫坪石學子榮光

    此行中,工學院紀念牆給了老人莫大的驚喜。作為華南教育歷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每個坪石學子的姓名在這裏被書寫和定格。原來,「不僅我常記掛坪石,坪石也沒有忘記我。」

    重回當年求學生活的地方看看,一直是李燧雄的心願。1980年的一天,他乘火車路過坪石,很想回去看看,可是那時交通不便,工作任務在身,只能望着工學院的方向消失在視線里。退休後,也因各種原因未能成行。「今天終於了卻這樁心願,好開心。」李老說,「本擔心找不着痕跡了,沒想到韶關政府部門把它修復、建設得這麼好。其他同學知道了,一定也很高興。」

    離開坪石後,他從廣東一步步走向北京,在公路、鐵路、橋樑、房屋設計、給排水設計、監理等多領域學以致用,直到80歲才離開工作崗位,一直履行着當年烽火逆行、讀書報國的理想和擔當。

    「其實,大三時便已經定了畢業後的去向,是寶雞至天水鐵路部門的工程師,時逢日本人打衡陽、桂林、柳州,走到衡陽時便不通車了,於是返回韶關,重新分配到廣東省公路處翁源公務總段,在翁源龍仙工作過一段時間。」

    1952年,李燧雄從廣東省建築設計公司(即廣東省設計院前身工作)調至北京中央建設部給排水設計院,直至2002年,老人才放下工作,回到出生地香港,開啟了粵港兩地互通的養老生活。

    武江河畔,百歲老人放眼望去,早在80年前,一條乘風破浪的艱難求學路早已連通起粵港澳同根同脈同源的精神家園。回家的感覺真好。(文靜 何昆亮 劉嘉健 李芳)

    頂圖:家人們陪李老先生來韶關重遊舊地。


[责任编辑:万思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