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黑龙江 > 樂游天下

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藉助「四大新經濟」 構建生態文旅大格局

2022-08-19
来源:香港商報网

    萬頃碧波,葦草青青,船過處,百鳥歡鳴,振翅高飛,好一幅「葦盪連天碧,水鳥漫雲空」的美麗畫卷,恰似李清照筆下「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詩情畫意的真實再現。這是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開發的「四個旅遊線路」之一——探索發現之旅令人難忘的一幕生態美景。

微信图片_20220819130958.jpg

    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三江平原腹地的「天府之縣」黑龍江省寶清縣,擁有2萬公頃的蘆葦沼澤濕地,生物多樣性特徵保存完整,具有三江平原最原始、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自然風光,一年四季風景如畫,即便進入冬季,景色也毫不遜色,是全國著名的十大濕地之一,先後被評為「全國自然保護區先進集體」和「國際重要濕地」。尤其是2021年,先後獲批三江平原沼澤草甸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和國家級生態環保科普教育基地。

    如今,七星河保護區已成為中科院、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全國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教學科研基地。

微信图片_202208191309581.jpg

    「物種基因庫」美譽實至名歸

    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鶴類、鷺類、鷗類等水鳥及其棲息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內陸淡水沼澤濕地,蘆葦盪、塔頭墩、河流泡沼星羅棋佈,魚翔淺底、鷗鳥雲集,原始北大荒特徵非常明顯,被稱為「北大荒的縮影」,素有「三江平原綠海明珠」之稱。

    保護區內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有植物349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1種(貉藻),二級保護植物2種(野大豆、蓮);脊椎動物30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9種,均為鳥類,二級保護動物54種。每年約有400餘只優勢物種——白琵鷺在此繁衍生息,總量最多時1000多隻,超過全球野生白琵鷺總量的4%。因此,寶清縣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白琵鷺之鄉」。

    2018年調查數據顯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貉藻在七星河保護區分佈面積達40平方千米,總株數多達2萬餘株,全球尚屬首次大面積發現,被錄入了國家物種基因庫,成為首次為基因庫提供貉藻實體的自然保護區。

    三年來,七星河保護區候鳥總量由23萬隻增加到近40餘萬隻,鷗類和雁鴨類數量年均增幅50%以上,尤其是紅頭潛鴨、鳳頭潛鴨等國家級保護鳥類由幾年前的幾十隻增加到數百隻;鴻雁、灰雁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在保護區出現繁殖種群,候鳥種類增至236種,「物種基因庫」的美譽實至名歸。

微信图片_202208191309582.jpg

    創意設計構建「五區四線」新格局

    2022年,作為龍江東部重要的生態屏障,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秉持生態優先、科學管理、文旅融合理念,將資源優勢變成發展優勢,結合省委提出的「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和創意設計經濟」,加大科學保護和生態治理力度,通過退耕還濕和生態修復項目建設,形成了「五區四線」發展格局。

    年初以來,保護區構建了生態保護示範區、鄉村振興示範區、環境教育示範區、科研基地示範區、研學旅遊示範區「五個示範區」,開闢了印象北大荒之旅、雁棲湖生境之旅、探索發現之旅和綠色田園之旅「四條旅遊線路」,為鳥類棲息營造了更加科學、更加優良的生存環境,水鳥種類和數量都達到了歷史新高,為廣泛開展文學藝術創作、科普研學、環境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成為黑龍江省遠近聞名的生態旅遊勝地。

    同時,保護區還創意設計了百花園、百草園、採摘園,百花盛開,只此青綠,田園風光盡收眼底,「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的寧靜與閒適讓人倍感愜意。

微信图片_202208191309583.jpg

微信图片_202208191309585.jpg

    數字場館讓遊客「身臨其境」

    濕地保護區旅遊是濕地保護的有效途徑之一。七星河濕地保護區在保護為主的前提下,為人們接受濕地生態教育、參與濕地特色休閒旅遊、觀察鳥類提供了場所。

    年初以來,七星河濕地對宣教館進行了升級改造,建成了「濕地數字館」,旨在打造龍江東部科技含量最高、設施最全、環境最好的濕地科普教育基地。

    「濕地數字館」是集濕地科普、標本展示、教育培訓、學術交流於一體的多功能宣教館,場館總面積1519平方米,共8個單元、17個展區,依託5G+大數據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和數字融合技術,建立了科研大數據空間、VR互動體驗中心、全景漫遊觀影廳等多個智能空間,包含濕地科普區等17個模塊,讓參觀者實現濕地全景漫遊、虛擬體驗,提升了科普宣教的社會服務功能。收藏野生鳥類、魚類、昆蟲及植物標本200餘種。

微信图片_202208191309584.jpg

    生態旅遊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年初以來,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在周邊社區村屯佈局民宿、康養、農家樂、採摘園等配套服務,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保護區秉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推行「區內旅遊區外配套」的發展模式,將生態旅遊綜合服務區遷至離保護區最近、10公里外的東強村。服務區總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1.4萬平方米,功能分區包括售票服務廳、農產品展示廳、餐飲住宿服務中心和民宿體驗區四個部分,打造了集旅遊接待、住宿、餐飲、會議、團建、採摘、民宿體驗於一體的休閒娛樂綜合度假區,旨在依託濕地資源振興鄉村產業,為遊客創造一處鄉風淳樸、生態宜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旅遊勝地。(馬淑芬 王琳)

[责任编辑:严燕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