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樂游天下

「人民後花園」成長記

2022-08-25
来源:香港商報網

    盛夏時節,在安徽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藍天白雲相映成畫,萬畝水網森林綠意疊盪,處處鳥語花香,景色秀美宜人。你也許想不到,十年前,這裏還是一片退耕還林的人工林。如今,一座國家級森林公園矗立在16.8公里黃金湖岸線上,已然成為環巢湖生態旅遊的標杆。

1.jpg

    從「一片林子」到「一座園子」

    二十年前,植樹造林活動在這片土地方興未艾。印象濱湖旅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彪回憶稱,2002年,為了改善大張圩的生態環境,包河響應國家號召,在圩區實行退耕還林,形成近萬畝人工速生的意楊林,成為全市退耕還林示範點。

    借勢合肥環巢湖生態建設,濱湖國家森林公園於2012年8月正式啟動建設。包河區成立三圩建設指揮部,濱投、住建、旅遊、環保、審計、文廣等部門通力合作,全體建設人員加班加點,經過45天晝夜奮戰,2012年10月1日公園一期正式開園。

    「能夠扛得起來嗎?」回望公園建設之初,方彪坦言,內心更多的是忐忑和搖擺。不過,時間給了他答案。一年後,公園全票通過國家林業局專家組評審,隨後正式「晉升」國家級森林公園。自開園至今,公園先後榮膺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水利風景區等10個國字號榮譽。

    通過生態修復,一片人工林、楊樹林、退耕林蝶變為一座國家級森林公園,樹的年輪鐫刻下它的成長印記。

3.jpg

    「林長制」 助力生態修復

    2017年6月濱湖國家森林公園成為安徽省林長制首批試點單位,拉開了全省乃至全國推行林長制工作的序幕。

    作為公園管理方的掌舵人,方彪成了這片森林的「責任林長」。已到花甲之年的他把辦公地點搬到工作一線,經常頭戴草帽在公園轉悠、琢磨,日均兩萬多步,走壞了十幾雙鞋。

    林長制實施以來,在方彪的帶領下,公園不斷推進林相改造,逐步更新栽植適宜喬木、花灌木、花卉、竹類等,新增林區面積3000餘畝,實施林相改造5000餘畝,從單一的楊樹林成為混交林,形成了穩定的生態系統,為公園的生態修復工作做出了極大貢獻。

    現在,公園植物品種由建園初期的280多種增至681種,動物由原先的十幾種,變成了如今的近百種。「月月有花、季季有景」「野雞開會、鴨子擺隊、松鼠遛彎,兔子亂竄」,這是方彪經常掛在嘴邊的一段俚語,正體現了公園自然野趣、生態和諧的一面。

    文化園藝相結合 繪就醉美「生態畫卷」

    「三分建設,七分養護。」在方彪看來,公園裏,人人都是「園藝師」,不僅要持續做好生態修復,繪好「生態畫卷」,還要以建設公益人民園、自然生態園、歷史文化園、科普教育園、觀光趣味互動園為目標,最終打造成人民的「後花園」。

    為此,公園按照建設「五園」的目標,集聚了一大批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全面實行精細化、網絡化管理,將責任分段分片落實到人,樹立了平安景區、衛生景區的品牌形象,真正實現了「人民公園為人民」。

    目前,公園年平均接待遊客達300萬人次,遊客綜合滿意度達到95%以上,園區建設經驗、創新管理、生態修復等先進理念受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高度肯定,並被推廣至全國902家國家森林公園。

    「做自己喜歡的事,再辛苦也是快樂的」。方彪說,未來,公園將立足合肥本土特色文化,融入有巢文化、船文化、江淮民居名人等文化元素,開發巢屋、船房等旅遊產品,以建成「百年的經典、千年的園子」為目標,助力環巢湖景區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級生態旅遊休閒目的地。

    「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方彪的「生態夢」,這裏的一樹一木,如同一個個坐標,記錄着他這十年的人生軌跡。綠色發展的故事,繼續在這座國家級森林公園生動演繹着……(謝文君 吳敏雪 徐小玲 柏永)

    記者手記:

    濱湖國家森林公園成長的背後,是包河人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考與探索。

    2002年,全國推行退耕還林政策,包河區大張圩實行退耕還林,緊鄰巢湖北岸的一大片荒蕪鄉野華麗轉身,如今八百里巢湖之濱濕地森林交相輝映,扮靚着環巢沿線,讓「最好名片」更加閃亮。

    綠色也逐漸成為包河最美的底色。近年來,包河區始終堅持生態優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公園城區」建設,統籌推進環巢湖濕地保護工作,着力繪就「水綠交織、清新明亮、城湖共融」的和美包河生態畫卷。

    數據顯示,包河區公園、遊園數量達96個,全區森林覆蓋率15.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8%;濕地總面積7849.18公頃,其中自然保護地內濕地面積6897.743公頃,全區濕地保護率達87.88%。

[责任编辑:万思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