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图片新闻

回到《金墟》故事發生地——廣東開平赤坎:助推開平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

2023-04-17
来源:香港商報網

    4月15日,「回到《金墟》故事發生地——赤坎」系列活動在開平赤坎華僑古鎮隆重舉行,活動由中國作協創聯部、江門市委宣傳部、開平市人民政府主辦,開平市委宣傳部、開平市文廣旅體局承辦。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中國作協創聯部副主任包宏烈,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冀,開平市委書記余中華,開平市領導陳杰文、周寶珠及國內外2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活動。活動期間還進行了主旨演講、圓桌書評、贈書儀式等。

    長篇小說《金墟》聚焦於赤坎華僑古鎮這座「雙族之城」,以新時代鄉村振興為背景,講述了一段百年開平華僑史,被列入中國作協創聯部、廣東省委宣傳部、省作協「改革開放再出發」深扎項目,中國作協「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和「揚帆計劃·中國文學海外譯介」名單,江門市文藝精品創作重點扶持項目。自2022年12月出版發行以來,獲得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和巨大反響,成為講好僑鄉故事、江門故事、廣東故事、中國故事的文藝精品。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評價,《金墟》是廣東僑鄉獨特風情的展示,既有對赤坎歷史文脈的挖掘和呈現,也體現了僑鄉人民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積極作為,是時代性和藝術性的結合。

图片1.jpg

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冀致辭

    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冀致辭中指出,《金墟》是一部蘊含着中國精神、謳歌時代變革的長篇小說,為廣大讀者領略江門僑文化打開了新的窗口,對進一步提高僑鄉江門知名度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江門充分發揮華僑華人戰略資源,全力打造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國家重要平台,努力在服務海外6000萬華僑中體現僑都擔當,江門不僅有小說里的「金墟」,更是一座華僑人文資源的「金墟」,期待以更多更豐富的藝術形式去挖掘、展現,推動華僑文化高質量發展。

图片 2.jpg

開平市委書記余中華期待更多藝術家們深入觀察開平的火熱生活和生動實踐,創作出更多反映僑鄉時代新聲的優秀文藝作品

    開平市委書記余中華指出,《金墟》藝術化地再現了赤坎華僑古鎮百年間的興衰起落,是一部書寫僑鄉兒女的心靈史,是新時代僑鄉文學極具溫度與力度的一次創作,也是一部深刻而具體地展現華僑華人愛國、愛鄉、愛家人精神的恢弘巨作。多年來,開平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建築的保護修復與活化利用,全力推進赤坎華僑古鎮項目建設,賦能全市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期待更多藝術家們深入觀察開平的火熱生活和生動實踐,創作出更多反映僑鄉時代新聲的優秀文藝作品。

    據悉,舉辦「回到《金墟》故事發生地——赤坎」系列活動是江門市充分發揮僑文化資源,貫徹落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展示赤坎華僑古鎮重大文旅項目文化保護和活化利用成果的創新舉措。目前,赤坎華僑古鎮保護和活化利用項目已作為鄉村振興領域的省級重點項目加快推進,通過深度挖掘文旅資源,賦予鄉村資源以豐富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調整鄉村產業結構,提高鄉村的軟實力和競爭力,為廣袤鄉村文化資產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為盤活全國廣大鄉村土地資源、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吸引社會資本下鄉提供可推廣的發展路徑。

图片3.jpg

《金墟》圓桌書評

    《金墟》故事發生地——開平赤坎華僑古鎮

    依水而興,因僑而盛的赤坎華僑古鎮有着371年開埠的歷史,由上埠關族、下埠司徒氏在古鎮東西兩端聚居逐步發展而成,擁有600多座騎樓,是全國規模最大、界面最連續、保存最完整的僑鄉騎樓建築群,於2007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數百年來,赤坎華僑古鎮憑藉獨特的華僑文化和家族管理體系發展成嶺南獨樹一幟的商貿重埠,還孕育出了司徒美堂、司徒璧如、關文清、鄧一飛、沙飛等一大批蜚聲中外的名人名家。赤坎華僑古鎮項目是廣東省和江門市重點建設項目,是江門市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國家平台的重要載體之一。2022年8月,該項目入選首批10個廣東省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同年12月,文旅融合背景下基層治理創新的赤坎實踐入選2021-2022國家治理創新經驗(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典型案例。今年1月10日,赤坎華僑古鎮項目啟動試運營,在短短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吸引了約85萬人次的遊客量。下一步,將通過對赤坎華僑古鎮建築進行保護與活化利用,延續古鎮歷史風貌,傳承和弘揚華僑文化,努力把赤坎華僑古鎮打造成集嶺南文化、華僑文化、鄉村文化、休閒文化於一體的展示平台,成為廣東乃至全國有重大影響力的文旅新地標、全省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重點項目和典型範例、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新載體。(記者 盛芳齡 通訊員 江開宣)

[责任编辑:严燕红 ]